帶上手繪地圖 重新遊歷社區
- 2015-12-09
香港是個彈丸之地,即便迷路,簡單一查印刷或網上地圖,便能知道身在何處。不過,這些地圖只標示冷冰冰的地名和路線,有藝術家卻以溫暖的筆觸與獨特的圖畫,創作手繪地圖,展現被忽略的社區景點、村莊文化和地質環境。創作者更期盼以此連結社區和人,鼓勵本地人來一場「社區探險」。
記者、攝影:彭忻 編輯:黃韻盈
紀錄自然魅力 獨有地區文化
藝術家劉祝芬 (Gala) 早期以風景為作品主題,她後來發現,香港較少人畫有特色的香港地圖,「地圖最能反映地方的代表性和天然地理環境的魅力,透過地圖,我們可了解一個地方的地形,如香港是一個三面有海的城市。」她認為,香港有很多景點值得介紹給本地人和遊客,便於2013年底起繪畫地圖明信片。相比多介紹熱門景點的傳統地圖,Gala筆下的長洲地圖卻標示了各式奇怪石頭,「當我遇到有趣事物,如奇怪的石頭、烏龜石和花瓶石,都會記錄在我的地圖上,這些是普通地圖不會有的元素。」她強調,多元化的地質景觀是香港獨有的天賦寶藏,且文化是先有地、再由人創造出來;可惜這些景觀很少引起大眾關注。
同在2013年,參與美荷樓活化計劃組織之一呼吸咖啡和藝術家梁家俊 (Andy), 合作繪製約1米乘1米的巨型地圖「香港環島大圖繪」。這幅繪畫了香港全景的地圖雖不能隨身攜帶,但Andy以細膩的筆尖描繪每區的精彩之處,如灣仔藍屋、旺角女人街和馬鞍山石礦場等。
港島薄扶林村作為全港唯一一條完整保存的雜姓村,亦有專屬的手繪地圖。藝術家傅凱兒 (Alice) 受薄扶林村文化保育小組所託,用兩年時間繪畫該村的地圖,在紙上重現村莊的大街小巷和特色建築:由李靈仙姐塔步行至水井頭的路線、農田和不掩門的房屋,更「提醒」用家牛屎湖有大量狗隻出沒。她笑言,村內人與人之間的單純、互相幫助和自給自足的村莊文化;種種都是在印刷地圖找不到的地方特色。
投入心機時間 全因「愛香港」
手繪地圖有別一般地圖,它盛載的不只是街名和交通資訊,更有藝術家對地方和人的感情。Alice在繪製地圖的兩年間認識了很多村民,加強她對村子的歸屬感,令她非常快樂和滿足。她笑說:「以火龍棚為例,我第一次接觸紮棚的朱師傅時,就覺得他的笑容像小朋友一樣可愛,所以比起威猛的火龍,我刻意把火龍畫得可愛一點、卡通一點!」
為連繫市民和社區,Andy和拍檔Kerrie更將地圖變身成「大棋盤」,加入類似大富翁的遊戲,加強「玩家」對各地方的認識和印象。還有在地圖上加入美食推介,有別一般地圖介紹只供遊覽的景點般單調。Kerrie表示,製作大型手繪地圖要投入很多心機和資源,「但我們愛香港,希望市民看見地圖上陌生的地名時,激發他們的好奇心,主動探索自己所屬的社區。」
加入居民意見 精緻精確並重
本港的手繪地圖仍寥寥可數,但藝術家卻在地圖上寄予無法量度的心思。Alice指,製作地圖最困難之處是要和村民多番討論,才能確定景點的圖像。她曾擔心自己「圖」不達意,「例如是牛奶公司員工宿舍的兩棟大樓的初稿是前後倒轉,但後來問居民意見,才發現把他們換轉更貼近現貌」。不過,她認為這種交流是最好玩之處,可以更了解村民的真實生活,以及他們對村子的感情。
Gala同樣著重地圖的精準度。她坦言,以前的谷歌地圖不能準確顯示山路位置,因此她為地點標位時相當吃力;若沒地圖參考,就只可憑當時實地視察的記憶,因應已知的座標距離繪畫景點位置。
雖然製作的時間和心思不少,可幸市民十分欣賞他們的手繪地圖。Gala笑說,當她知道有客人研究她畫的地圖時,感到很榮幸和滿足,「有客人真的依照我的地圖在長洲探路,他們的正面迴響激發我持續創作的意念!」
副稿:手繪地圖有助社區保育
近年,手繪地圖成為本地文化導賞團的好伙伴,如薄扶林村文化保育小組出售Alice的手繪地圖給參加導賞團的市民,讓他們更理解不一樣的本土村莊文化。導賞工作策劃人長哥認為,手繪地圖令遊人離開後,可回想村莊的細節,其背面的景點歷史資料更加深遊人認識村莊的意義。
舉辦灣仔和中環社區導賞的香港故事館導賞員黃秀屏、及負責人周小姐則認為,手繪地圖是輔助工具,冀市民多利用它們,自發帶朋友實地認識社區,創造跟社區的回憶和連結,建立保育的決心。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虛擬變真實 藍曬劃出藍圖

英皇冠被消失 學者稱港面對「再殖民化」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