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耀廷冀成民主造橋者
- 2015-09-22
發起「和平佔中」的三子在雨傘運動的起始宣 佈「啟動佔中」,卻在最後選擇退下火線。 事隔一年,當年在報章撰文提出「讓愛與和平 佔領中環」的三子之一,戴耀廷,如何看傘運 後自己的定位?他說:「最符合我性格和能力 的,就只有擔任橋樑角色,聯合不同力量,這 是我最希望可以做到的事。」
記者: 黃金棋 編輯: 羅世娟
雨傘運動 是與中央的博弈
戴耀廷形容雨傘運動是一場與中央的博弈, 人大「8・31」決定就是中央的底線,雖然雨傘 運動未能撼動中央底線,但戴強調香港人並沒有 輸。「雨傘運動後,香港人和以前已經不一樣, 很多人都因為雨傘運動而對民主有追求,很多人 都覺醒。中央下一局的佈陣,就多了這方面的顧 慮。」戴耀廷認為,爭取民主需要制度和文化 的改變,雨傘運動改變不了制度,但在文化改變 上,卻大勝中央。而政府要面對的群體亦和以前 截然不同。
佔中三子之一的陳健民,曾評價戴耀廷「為 人真誠、不適合捲入政治鬥爭」。戴聽後笑言自 己其實不喜歡玩這盤和中央博弈的遊戲,但佔中 是自己的文章發起,自己亦應對雨傘運動參與者負責,所以沒有辦法退出,只好按自己的方式來 繼續。「我們早知道不能和中央鬥謀略,中央的 謀略比我們豐富,所以只好鬥坦誠。」戴認為只 有坦誠才可贏得更多民心。
戴耀廷對勝負看得淡然,不過始終希望港 人可得到最後勝利,成功爭取真正的民主。他期 望下一次爭取真普選的運動可以做得更好,「玩 到就繼續玩,最後誰勝誰負,又有誰知?」
為多元民主搭橋修路
戴耀廷多次強調民主是多元的,雨傘運動 後的民主分裂狀況,正是多元的表現。對於退 聯,他不擔心會削弱爭取民主的力量,因為學聯 的架構本身就存在問題,更在雨傘運動中體現無 遺。他認為學生對學聯失去信心,要求退出亦無 可厚非。對於本土,戴不反對,亦不批評,只覺 得本土派的論述不清晰,而且排他性很強。現在 排斥其他民主派別,將來甚至可能會出現內部排 斥。
戴耀廷在意的,是怎樣將多元的民主連繫 於一起,壯大民主的力量。他希望自己可以成為 一道橋樑,聯合不同派別。「但聯合不是統一, 各方意見充分表達才是正常,因為民主就是多 元。」
在雨傘運動中,佔中三子被批評為「拖後 腿」,甚至有參與者希望他們退場。戴坦然接 受批評,他相信參與民主運動,不是要得到光 環,只是希望能帶來改變,能建立橋樑。「走, 或不走,是由大家自己決定,但起碼橋已經建造 好。」
不後悔呼籲退場
回憶雨傘運動,戴耀廷最難忘的是目睹人 潮衝出馬路,他從未想過香港人會有這麼大的勇 氣,形容那一幕就如「摩西過紅海」一樣震撼。
曾經在社交網絡上撰文,寫到「現在的確 是到了退的時候」,戴耀廷因而受到各方指罵。 被問及曾否後悔,他坦言有認真回想過,但現在 仍相信根據當時的資訊,呼籲退場的決定是最合 適的,「即使重頭來過,我都會作出一樣的決 定。」
以法律專業 作民主的後盾
一年前的決定,他不後悔;一年後的路, 他選擇用另一種方法爭取民主。「我一直不喜歡 走上街頭抗爭,因為我的性格就不喜歡站太前, 但佔中是由自己的文章引起,所以我才會走上街 頭,其實在背後工作才最適合我。」在民主運動 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功用和限制,他希望以自 己的法律知識支持運動,做爭取民主的香港人的 後盾。
香港民主路上,港人試過對話、集會、遊 行,甚至佔領,戴耀廷和部分香港人一樣,已經 稍感疲憊。但他認為民主是一場漫長的戰爭,棋 局亦不只一盤,「爭取民主是要講耐力的,雖然 有疲累的時候,但我一定會繼續走下去。」
後記
每當問到戴教授對民主的路向或中央的取態,他 都會侃侃而談,專心而詳盡地回答記者的問題。但唯 獨家庭,是教授不願多談的話題。他的女兒曾在雨傘 運動期間於報章撰文支持父親,但當記者多次問及他 的家人時,他僅以一句「他們都很支持我」就將話題 扯開。他一直說自己不喜歡走到最前爭取民主,喜歡 低調,不難想像為什麼他會對家人如此保護,不願家 人再成焦點。
爭取民主路上,戴教授經歷過風風雨雨,但回到 家後,可能他會變會一個尋常不過的丈夫和父親,保 護家人就是他的責任。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陳健民堅持走中間路線
雨傘運動時間線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