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新報人

採訪手記|「無煙校園」見煙頭

  • 2025-04-04
  • 新報人
  • 記者:吳懿洛、余昕蓓
  • 2025-04-04

記者:吳懿洛 — 查證大學生校內吸煙,真的如此嚴重? 老實說,在起題時我不太認為專題能完成。當時想起朋友提過同學很愛吸煙,甚至有人自發放幾個鐵罐在學校附近的煙地,大家便會聚集吸煙。我當時的反應是「有無咁誇張呀」,這亦是我到訪各校時的疑問。萬一找不到校內的煙地、找不到煙頭、找不到目擊證人,專題豈不是不成立?問了各校朋友,很多人都沒有在學校看過人吸煙。幸運是,找到了很多健談的受訪者,得到很多額外資訊,使過程順利多了。完成專題後,發現事實真的「咁誇張」,某些學校的確存在煙竇,滿地煙頭。另一困難是找學校解釋和專家評論,截稿前都沒幾間學校願意提供數據,甚至得不到回覆,亦找不到評論的專家,收窄了專題的討論 …

專題

「無煙校園」見煙頭 宿舍吸電子煙普遍

  • 新報人
  • 記者:余昕蓓、吳懿洛編輯:張智浩
  • 2025-04-04

「大學好多人都會喺Hall(宿舍)食煙,喺嗰度文化食電子煙是好小事。」曾入住大學宿舍的陳同學指室友長期於房間內吸煙,最後決定搬離宿舍。「無煙校園」推行近20年,但記者走訪八間大學,部分後樓梯、甚至草地都見到有煙頭,有學生承認在宿舍吸食電子煙。本報向各大學查詢,有大學回覆若發現違規會警告甚或處分,但就未有披露相關數字。 宿舍吸煙很平常 非吸煙者何處去 浸會大學陳同學的前室友經常會在房間吸食電子煙,「基本上你見到佢,佢都係食緊。」她們的房間只有單邊窗,煙味難以消散,「啲衫有嗰浸電子煙嘅味,最大困擾喺呢度,陣味係辟唔走。」 陳同學曾在洗手間看見殘留的煙灰,懷疑室友會在洗手間內吸食傳統香煙。 陳同學曾 …

港聞

調查指逾六成港島居民擔心聯網合併 新民黨對合併有保留 促醫管局公布細節

  • 新報人
  • 記者:馮煒諾編輯:張智浩
  • 2025-04-03

醫管局早前指因人口變化,計劃把港島東、西醫院聯網合併,預料明年完成,新民黨今(3日)發布「醫院管理局港島東及港島西聯網合併」意見調查結果。近六成半受訪者擔心合併後未來使用公營醫療服務會受到影響,有過半數受訪者不知道合併計劃。新民黨對聯網合併有保留,又認為醫管局須盡快公布詳情。  新民黨今年3月期間,以問卷調查方式訪問了1919位居住於東區、灣仔區、中西區、南區及離島區(不包括大嶼山)的居民。調查顯示,69.3%受訪者定期使用公立醫院服務,當中有71.7%擔心合併後使用公營醫療服務會受到影響 。調查又發現,61歲至70歲及71歲或以上兩個年齡組別的受訪人士中,均有約七成人對「聯網合併」感憂慮。 …

人物

我不識字,但我出書 輪椅天使望餘生報答社會

  • 新報人
  • 記者:陳巧恩、王嘉麗編輯:邵子峰
  • 2025-04-02

人來人往的花園街有一位「輪椅天使」,叫蘇金妹,她投入義工服務幾十年,希望趁自己仍有能力時盡量幫更多人;她更向朋友借錢出版自傳《蘇金妹的傳奇一生》,然後每天穿梭港九新界「推銷」;她希望以自身經歷鼓勵讀者,「蘇金妺都得,點解佢哋唔得?」 十五歲一次意外 開啟義工人生 十五歲那年,蘇金妹與弟妹玩捉迷藏時意外墮下,頭部受傷;康復後她的腰骨開始疼痛,但因為家人不了解傷勢,只用跌打酒為她纾緩痛楚;時值 1967年暴動,醫療服務受阻,延誤了蘇金妹的治療,結果令她雙腳不能動彈。她直言自己當時就像一個「廢人」,「唔食飯,唔做運動,唔梳頭,乜都唔做,我想死㗎。」 意外之後,當年十五歲的蘇金妹對前路感到迷惘,後來醫 …

港聞

林卓廷披露游乃強受查案 律政司終極上訴得直 恢復定罪及判刑

  • 新報人
  • 記者:吳懿洛編輯:陳穎欣
  • 2025-04-01

前立法會議員林卓廷因披露廉署,就「公職人員失當罪」調查時任元朗警司游乃強,被控「披露受調查人身分」罪,原被裁定罪成被判監,林卓廷不服上訴得直,撤銷定罪,律政司再向終審法院提上訴,今(1日)終院五名法官以三比二判律政司上訴得直,林卓廷恢復原審罪名及判囚4個月。他的媽媽到庭聽裁決,沒有回應記者提問就離開。  林卓廷在2019至2020年,多次於記者會,披露「721」事件中的警司游乃強正被廉署調查,被裁定3項披露受調查人身份罪成。  終院判詞中提到,三位法官包括李義、張舉能及歐頌律均認為,披露無需提及該調查乃關於《防止賄賂條例》第30(1)(b)條第II部所訂罪行,只需披露一項調查進行已犯禁,他們認 …

採訪手記Podcast|陌生電話成習慣 從生活中找題材

  • 2025-03-31
  • 新報人
  • 記者:鄭凱安、黃欣盈編輯:黃佳穎
  • 2025-03-31

  你一日收幾多個陌生電話?收無聊電話是平常事,但就成為今期新聞專題的故題。《新報人》希望透過報道,從另一角度看事情,令大眾明白打電話一方的無奈;醫護人員為了打通電話又有什麼方法?市民錯失電話的後果?在今集Podcast中記者會分享採訪經歷。 請即到新報人YouTube/Spotify/Apple Podcasts足本收聽 YouTube按此收聽 Spotify按此收聽 Apple Podcasts按此收聽 記者:鄭凱安 Catherine、黃欣盈 Connie 主持:黃佳穎 Hazel 指導老師:林穎茵 陌生來電多不接 醫護聯絡難打通

港聞

新寶戲院最後一日營業場面冷清 街坊感可惜:「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 新報人
  • 記者:蔣家琪編輯:鄭宇霞
  • 2025-03-31

  有20年歷史的旺角新寶戲院今日(31日)最後一日營業,有戲迷對此感到失落,稱對戲院結業感到不捨,但結業也未能吸引大批觀眾入場支持。下午一時,戲院門口的售票屏幕顯示最後一日共五套電影放映,惟每場次仍有大量空位,場面冷清。 住附近的區小姐特意和家人來戲院看《哪吒2》,作為街坊,她希望最後一天也能支持戲院。她對新寶戲院結業感到可惜,認為在這裏和家人看電影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無咗一間平嘅戲院同咁有歷史嘅戲院係好可惜,其實啲街坊都唔捨得架!」她憶述自己曾因為腳受傷而要撐拐杖,到戲院看電影時職員會特意開電梯給她上去,因而認為新寶戲院是一間有人情味的戲院。 平日較少來新寶戲院的黃先生得知今天 …

財經

香港巴塞爾藝術展逾九萬人次進場 畫廊指銷售額未算最好一年但感滿意

  • 新報人
  • 記者:马涔之編輯:劉昉晴
  • 2025-03-31

2025香港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Hong Kong)在本月28起一連三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大會宣佈,今次展會有來自全球42個國家與地區240家畫廊參與,連同兩日預展,共有91000人次入場。 今屆藝術展的「藝聚空間」展區新增以數字藝術為主題的展廊,展出不少數碼藝術裝置,包括上海藝術家陸揚結合人工智能、電腦合成形象等技術創作的「獨生獨死-創造者」。觀眾能通過巨型LED顯示屏看到他以自己的形象所生成的虛擬人物「獨生獨死DOKU」的NFT(非同質化代幣)藝術影片。據工作人員介紹,這幅作品是全場唯一售賣的NFT作品,整部作品合共有108個不同片段,以盲盒的方式對外出售,每一個片段售 …

專題

陌生來電多不接 醫護聯絡難打通

  • 新報人
  • 記者:鄭凱安、黃欣盈編輯:許慧敏、林凱悠
  • 2025-03-31

每日大家都可能收到無聊電話,有市民選擇「斬腳趾,避沙蟲」拒絕接聽所有陌生來電,但就可能錯失重要電話。有醫生直言試過病人情況危急要致電家屬,「打左半個鐘,原來封鎖左來電」,有護士慨嘆與病人聯絡如玩「緣份遊戲」。 打不通的電話 鈴聲響起,手機屏幕是陌生號碼,這可能是大家的日常,有人會按收線,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副主席郭宏駿醫生就選擇接聽,訪問期間電話兩度響起,答問被打斷。郭醫生無奈道:「15分鐘入面有兩個啦,無講嘢收咗線。」郭醫生解釋會寧願先接聽避免錯過任何重要電話。因他明白打緊急電話的一方,每次都希望對方接電話。 郭宏駿表示醫院來電常被市民誤以為是騷擾電話而被拒絕接聽。他記得有病人情況轉差,必須 …

副刊

「磚磚」有味:從襯托到「操縱」路人 街道路磚設計有學問

  • 新報人
  • 記者:盧泳蓓、譚櫻芝編輯:符文詩
  • 2025-03-30

上環永樂街的巨型「羅盤」、路德圍的「加速帶」、大會堂的灰白網格,你有注意到這些香港街頭的路磚設計嗎?現時香港約有三成半行人路由路磚鋪設,除了方便道路維修,其灰、棕、紅的用色也能減少眩光,有些別出心裁的鋪排更能展現地區文化,甚至無形中「操縱」著我們的步伐。這些精心設計的路磚,背後究竟蘊含著甚麼樣的建築學秘密 ?  城市漫遊 探索路磚設計奧秘  孩提時代的你或許試過因無聊、貪玩而不自覺地在行人道上玩起「踩地磚」遊戲,然而隨著年歲漸長,或許已不再參與那略顯幼稚的玩意,没有再留意地面上的路磚。  常被我們忽略的路磚,其實在設計上無論是鋪法、顏色或材質,都花了不少心思。記者分別與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學生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