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新報人

深圳七油庫資料欠透明爆炸或波及香港

  • 2015-08-24

天津濱海危險品倉庫爆炸事故造成重大傷亡,雖未有直接影響香港,但與香港僅一河之隔的深圳有七座油庫,一旦發生重大洩漏或爆炸事故,毗鄰的香港或受波及。有學者指出內地油庫雖有監管機制,但質疑相關部門有否嚴格執行條例。

港無恆常化學毒物檢測缺應急措施

  • 2015-08-24

自天津濱海危險品倉庫發生爆炸事故,中國其他危險品儲存倉庫的規格及其存在風險受到高度關注。香港毗鄰的深圳蛇口東角頭油庫距離香港天水圍僅約七公里,如若發生爆炸會危及本港,但港府並無恆常化學毒物檢測,就預防生化污染物的措施及制度上,處於被動角色,無應急措施可言。

六四26年 維園晚會增本土元素

  • 2015-06-05

六四事件踏進第二十六個年頭,燭光再次照遍整個維園。支聯會宣佈約有13萬5千人出席,少於去年的18萬人,是自2009年來最少人參與的一年;而警方則指高峰時有4萬6千人出席。作為雨傘運動後的六四晚會,面對著年青一代對「建設民主中國」綱領的爭議,晚會少唱了傳統的民運歌曲,改以「撐起雨傘」一曲作結。有冒險出席晚會的內地研究生表示,香港人毋需承擔建設民主中國的責任。他又指今年的晚會比其2012年參與時較冷清,氣氛不如當年。

專題

六四燭光 民主路現分岔 突顯港人身份認同轉變

六四晚會的燭光照亮維園25年,但近年部份香港人杯葛支聯會活動,甚至有本土派另起爐灶,2013年開始於尖沙咀舉行「香港人六四集會」,認為香港要民主,就必須與中國割裂。六四紀念活動踏入第26年,港人在經歷雨傘運動後,本土意識急遽提升,身份認同的轉變影響對六四的態度。縱使各派在平反六四的理念及行動上存在分歧,但有時事評論員認為各派爭取民主的心同出一轍,民主燭光永不熄滅。

專題

親歷六四 用筆與畫面紀實

廿六年前,一場政治運動在北京如火如荼地進行,轟動全國;然後在一夜之間,市面回恢復平靜。六月四日是中國最大的禁忌,對內地而言,它如同平常之日;對香港一班新聞從業員及攝影師來說,當時的每一幕仍歷歷在目。廿六年前的商業攝影師謝明莊、攝影記者黃勤帶、記者陳天權及電視台攝影師王方寧毅然赴京,拿起鏡頭或執起筆,親手記下民運的起伏。

專題

師生勿忘六四栽種民主廿六載

每年六四集會,悼念六四亡靈的星星之火由一枝枝的蠟燭傳遞開去,照亮整個維園。廿六年過去,不少曾經歷六四的教師仍在校園裡教導學生六四的歷史真相,點燃下一代的燭火。

專題

面向中華立足本土 一代人的兩種六四價值

一九八九年春夏之交,北京天安門前的一場民主運動在軍隊鎮壓下結束,人潮散去,遺下血腥和煙硝味;另一邊廂,香港人打破一貫的沉默,發起大規模的遊行聲援運動。十年人事幾翻變,曾幾何時,出席六四燭光晚會悼念死難者是一件平常事;今日的新一代對身份認同產生懷疑,更出現「六四與我何干」的聲音。二十六年過去,新一代年輕人如何定義六四?張秀賢,中文大學學生會前會長,認為六四的歷史不能被抹掉,堅信其對本土的意義重大而久遠;張崑陽,浸會大學學生會外務副會長,明言「保住香港」比「建設民主中國」更為重要。

專題

公民教育愛國化 或淪翻版國教

港府在2012年意圖強推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結果引起十二萬人佔領政總。雖然政府最後擱置計劃,國民教育並沒因而消失,反而在「公民教育」的糖衣包裝下繼續進行。公民教育委員會設有國民教育小組,負責資助和宣傳國民教育的活動,名義上向學生推廣國民意識,實質上派發予中小學的教材只「報喜不報憂」,甚少提及中國負面的資訊。

尋找現代後桃花源記 鄉村的藝術體驗

  • 2015-05-17

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寫出他對腐敗政權的不滿,及尋找理想國度的渴求;一眾藝術家和嶺南大學視覺研究系的學生在元朗錦田續寫了《後桃花源記》,在鄉村留下藝術足印,尋找現代的理想桃源。

圓圈繪畫 圓滿融通

  • 2015-05-17

「圓圈加一點,圓圈加一點,下面畫枝波板糖,再畫個呼拉圈,再畫個呼拉圈……」不緊不快的旋律伴隨著各人的手,在畫布上勾出顏色絢麗、大小不一的圓圈。圓圈繪畫工作坊中,所有人也要安靜作畫,旁觀的媽媽亦只敢輕聲叮囑小孩。圓圈繪畫嘗試將不同種族、不同年紀的人拉在一起。它如何令人學會合作,做到共融?參與者又如何透過圓圈繪畫突破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