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報人

本港象牙貿易 監管未完善
- 2015-04-17
- 新報人
- 2015-04-17
香港七、八十年代曾是象牙國際貿易的中轉站,自1990年象牙於國際貿易市場被禁,香港轉口港的光輝不再。不過買賣象牙的情況,未見改善。根據立法會文件顯示,自2000年起,海關共檢測33噸非法象牙,居全球第五。有保育團體表示,政府現時仍審批象牙管有許可證的申請,加上沒有私人管有的登記制度,存在走私空間,而且許可證更新程序、持有者名單、刑罰力度,均存不少漏洞。

佔領後次輪政改諮詢 學生參與度再跌
- 2015-04-13
- 專題
- 新報人
- 2015-04-13
雨傘運動歷經七十九日,五十萬人曾為爭取公民提名而留守街頭,大專學生更是主導運動的核心分子。佔領告一段落後,政府一月初隨即展開為期兩個月的第二輪政改諮詢。次輪諮詢於三月七日結束,本報在八間大專院校進行參與政改諮詢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大專生於政改諮詢的參與度偏低,近八成受訪者曾參與去年的雨傘運動,但曾參與首輪或第二輪政改諮詢的人數不足一成。

後雨傘時期 民主種子深植大專院校
- 2015-04-13
- 專題
- 新報人
- 2015-04-13
香港的七十年代被稱為學運的火紅時代,學生走在不同社會運動如保釣運動的前線,孕育出不少至今仍活躍於政壇的中堅份子。八十年代面對中英聯合聲明的談判期,學生喊出「民主回歸」的訴求,除了支持香港民主化,亦同樣關心中國的民主進程,然而隨之而來的是二十多年的沉寂。去年雨傘運動的出現令大專生於政界嶄露頭角,成為爭取民主不容忽視的力量。在七十九天的佔領後,他們繼續在校園埋下民主的種子,冀望開花結果的一日。

學聯被批流弊多 港大退聯引連鎖反應
- 2015-04-13
- 專題
- 新報人
- 2015-04-13
由學生主導的雨傘運動將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學聯)的聲勢推上頂峰。學聯在領導一場聲勢浩大的社會運動後,期間決策所引來的質疑與批評,引發香港大學在2月退出學聯,而中文大學、嶺南大學、浸會大學、理工大學等亦相繼成立「退出學聯關注組」,不滿學聯的種種體制缺陷。

按下相機快門 紀錄社會變幻 陳朗熹
- 2015-04-13
- 人物
- 新報人
- 2015-04-13
二十世紀著名的戰地記者羅伯特·卡帕曾說:「如果你的照片不夠好,是因為你不夠近。」近年,各種社運爆發的街頭猶如戰場,攝影記者為了捕捉事件爆發的瞬間,往往要與示威者一起衝到最前線。二十歲的陳朗熹(Hei)在年半前成為一名網絡媒體記者,採訪過佔領運動和台灣氣體爆炸意外等重大的社會事件。他秉持著對新聞行業的熱誠,儘管沒有受薪,也堅持用相機記錄鏡頭前的畫面。

因快樂而成功的插畫女孩 魏寶婷
- 2015-04-13
- 人物
- 新報人
- 2015-04-13
魏寶婷(Isabelle),一個簡單、愛笑的女孩,甫畢業便開創了屬於自己的品牌,創作出代表正能量的「Bulbble仔」。白色小燈泡恰如其人,時常掛著笑容,希望將快樂帶給別人。不少年輕人以Bulbble仔的插圖互相鼓勵,散發正能量,Isabelle亦因為分享快樂而獲得難能可貴的機遇。

唱故事的古人 陳先松
- 2015-04-13
- 人物
- 新報人
- 2015-04-13
「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這句話出自故事「爛柯山」。故事講述有一個樵夫進山砍柴,見兩神仙對弈,看得忘了時間,等到下完棋,才發現自己手裏的斧頭已經爛掉了。眼前這位身穿明末清初的鳳陽漢裝,操持六百年前金陵官話,居江南四合院的房屋中的陳先松先生,閒暇時節低吟淺唱地戲,餘音裊裊,不絕於縷……

中西刺繡交織 傳統與創意的揉合
- 2015-04-13
- 新報人
- 2015-04-13
傳統、古老、繁複……是很多人對刺繡的印象。現時傳統刺繡手藝面臨著被人遺忘的危機,但你可知道,刺繡可以是新潮的藝術,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元素?

重建土瓜灣人情味 土家
- 2015-04-13
- 新報人
- 2015-04-13
土瓜灣交通不便利,大商場亦不多,反而令部分老店得以繼續生存為街坊服務,維繫獨特的社區人情。然而,隨著沙中線動工,土瓜灣到處揚起灰塵,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了保留土瓜灣的故事和人情,由聖雅各福群會籌辦的土家──土瓜灣故事館在2014年4月出現。一年間,土家成了街坊最愛的聚腳點,小朋友會到土家做功課,街坊閒時亦會聚在土家聊天,甚至會自發活動。土家融入社區,保留了土瓜灣最珍貴的人情味,成為街坊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三齡學習 圓長者學習夢
- 2015-04-13
- 新報人
- 2015-04-13
退休後生活單調,不少長者因此參加由中小學與社區中心合辦的課程,擴闊社交圈子。在鼓勵「終身學習」的氛圍下,多間大專院校亦相繼開辦第三齡教育學苑,給予退休人士學習機會,重拾數十年前的學生生活,繼續自我增值,甚至重返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