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報人

面向中華立足本土 一代人的兩種六四價值
- 2015-05-17
- 專題
- 新報人
- 2015-05-17
一九八九年春夏之交,北京天安門前的一場民主運動在軍隊鎮壓下結束,人潮散去,遺下血腥和煙硝味;另一邊廂,香港人打破一貫的沉默,發起大規模的遊行聲援運動。十年人事幾翻變,曾幾何時,出席六四燭光晚會悼念死難者是一件平常事;今日的新一代對身份認同產生懷疑,更出現「六四與我何干」的聲音。二十六年過去,新一代年輕人如何定義六四?張秀賢,中文大學學生會前會長,認為六四的歷史不能被抹掉,堅信其對本土的意義重大而久遠;張崑陽,浸會大學學生會外務副會長,明言「保住香港」比「建設民主中國」更為重要。

公民教育愛國化 或淪翻版國教
- 2015-05-17
- 專題
- 新報人
- 2015-05-17
港府在2012年意圖強推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結果引起十二萬人佔領政總。雖然政府最後擱置計劃,國民教育並沒因而消失,反而在「公民教育」的糖衣包裝下繼續進行。公民教育委員會設有國民教育小組,負責資助和宣傳國民教育的活動,名義上向學生推廣國民意識,實質上派發予中小學的教材只「報喜不報憂」,甚少提及中國負面的資訊。

尋找現代後桃花源記 鄉村的藝術體驗
- 2015-05-17
- 新報人
- 2015-05-17
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寫出他對腐敗政權的不滿,及尋找理想國度的渴求;一眾藝術家和嶺南大學視覺研究系的學生在元朗錦田續寫了《後桃花源記》,在鄉村留下藝術足印,尋找現代的理想桃源。


借一隅書香 追尋被壓制的自由 鄧子強
- 2015-05-17
- 人物
- 新報人
- 2015-05-17
每天清晨,鄧子強都會穿過貼滿大字海報的走廊,拉開鏽跡斑斑的鐵門,走入懸掛著「人民公社」招牌的紅色書屋。屋內書籍琳瑯滿目,牆上貼著毛澤東畫像,還有陣陣咖啡香。原來這是一間書店暨咖啡店,裝飾別緻,鬧中見靜。鄧子強是人民公社的店長,從二零零二年入股至今,小小的書店對他別具意義。

性教育過時 性小眾成禁忌
- 2015-05-17
- 新報人
- 2015-05-17
現時性教育為「德育丶公民及國民教育」課程其中的一部份,教育局建議學校按需要教授。而同性戀、跨性別等性小眾的議題卻一直未被加入到課程,有團體認為性教育的「質」和「量」都不足,學者則批評政府只是應酬式教學。

建傷健人士互助平台 80後視障創業者 崔宇恒
- 2015-05-17
- 人物
- 新報人
- 2015-05-17
外表與常人無異的崔宇恒(Walter),3歲被發現視力不正常。隨時間過去,現時僅餘不足一成視力。但他沒有放棄自己,反而選擇於充滿挑戰的商界打拼,成立社企CareER,幫助殘疾大專生就業。他手牽導盲犬Range,穿梭於繁忙的香港街道上,走著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

只見揮拍動作 不聞擊球聲響 柔力球
- 2015-05-17
- 新報人
- 2015-05-17
公園裡傳來悠閒的音樂,一群頭髮花白的老人家用手輕柔地劃著一個個大圓圈。以為他們在耍太極,卻又看到手中拿著球拍,沒有擊球的動作,綠色的球就這樣在球拍上跳躍游動。揉合了太極原理的柔力球從內地傳入香港後,不少老人家都以此強身健體,近年更有不少青少年開始學習。

港人始創 輪椅上耍真功夫
- 2015-05-17
- 新報人
- 2015-05-17
「傷健人士身上充滿不穩定因素,身體狀況和生活環境都會逼使他們隨時退出運動。」輪椅武術創辦人暨總教練李安東(Anthony)憶述,曾經有一名十年資深學員因身體轉差而被逼放棄武術,「即使他不能繼續訓練,我也不會覺得傷心和失望。至少,他的生命已經變得不一樣。學習武術時,他努力融入群體,開始與人接觸,不再因為殘疾而脫離社會。這段光輝回憶並不會消失。」

只改入閘門檻 林鄭:政改無修改空間
- 2015-04-22
- 新報人
- 2015-04-22
經歷兩輪政改諮詢,政改方案今日終於出爐。方案建議降低參選人「入閘」門檻,但「出閘」門檻維持不變。泛民及學生組織對方案表示不滿,將致力爭取民意反對假普選。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強調,政改方案「合憲、合法、合情、合理」,不存在修改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