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報人

寧鳴而死 不默而生 戚志良
- 2015-11-16
- 新報人
- 2015-11-16
距離區議會選舉不足1星期,各區候選人均加緊宣傳。今屆區選其中一個焦點是一批「傘兵」在最後一刻才參選,挑戰原本可自動當選的建制派。44歲的地盤工人戚志良參選佐敦北選區,他認為市民支持的並非他「傘兵」的身分,而是其參選理念。戚志良稱參選原因並非因個人利益,只是單純因為自己是香港人,「不是值不值得做,而是應該做。」

空降區議會讓選民「有得揀」 --龐一鳴
- 2015-11-14
- 新報人
- 2015-11-14
今屆區議會選舉出現不少「獨立候選人」,自稱無黨無派卻遭揭發實為隱形建制派,被質疑參選目的只為「鎅」泛民票。同樣以獨立身份參選的龐一鳴則打正名號為「本地派」,既不屬建制,又不屬泛民。他說本來沒有計劃參選區議會,突然決定空降九龍城樂民區,是為了給予選民選擇和反抗的機會,「有人完全不認識我,但都願意支持我,你會明白居民這些年有多痛苦,我很心痛。」他的原則是,堅持自己信念,默默落區耕耘。

外籍囚犯感不公 冀爭取獄中人權
- 2015-11-13
- 新報人
- 2015-11-13
黑人民權領袖及前南非總統曼德拉曾寫道:「一個人只有進過一個國家的監獄,才能真正了解這個國家。」記者接觸本港不同的釋囚人士,以及參觀監獄設施,發現部份外籍在囚人士感到備受歧視,但礙於弱勢只能噤若寒蟬。人權律師認為,保障在囚者的人權有助其更生,但亦有釋囚親歷監獄自由的危機,概嘆開放未必一定有益。

候選人落區宣傳不足成「隱形」
- 2015-11-08
- 新報人
- 2015-11-08
區議會選舉將至,今屆共有384候選人報稱無黨派或沒有填寫政治聯繫,比上屆的317名多近兩成。當中有獨立候選人政綱模糊或宣傳不足,最近更有報導發現一些獨立候選人背後與黨派有關聯。有學者指區議會選舉一直都有此現象,因社會分化日漸嚴重,部分參選人今屆或轉用獨立之名參選。

基層名校操練有別 學校誤解TSA原意
- 2015-11-03
- 新報人
- 2015-11-03
小三全港性系統評估(Territory-wide System Assessment,下稱TSA)近日引起不少爭議,更有家長成立「爭取取消小三TSA」群組,指TSA操練為子女帶來壓力,更有立法會議員答錯超過一半的題目,批評題目遠超學生能力。面對爭議,記者發現基層學生與名校生有著截然不同的操練情況,前者操練甚多,學生叫苦連天,但後者面對TSA仍輕鬆自在。有學者指出,現時小三TSA試題符合學生水平,惟認為學校誤解TSA目的。

捲土重來,姚銘樂於勤奮
- 2015-10-28
- 新報人
- 2015-10-28
本港政壇中,姚銘亦是其中一個因「年輕」而受注目的區議員。2007年,當年只有21歲的他參選區議會選舉,被喻為「最年輕的區議會候選人」,但最終落選。其後他進修讀書,成為議員助理,為下次選戰準備,終於在2011年當上北區華都區議員。姚銘稱,從政並非三分鐘熱度,相反他在落選後用了數年時間裝備自己,自言當選勝在勤奮。

勝在年輕,克服年輕--鄺俊宇
- 2015-10-28
- 新報人
- 2015-10-28
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早前就降低立法會參選年齡一事入稟高等法院,並指若司法覆核成功,他將考慮參選來年立法會選舉。事件掀起市民對年輕從政者能力的熱議,有人質疑他們年少氣盛、易意氣用事,又常將能力訴諸經驗。 不過「年輕」一詞,對鄺俊宇而言,從來不是負擔,反而因為年輕,他可以不計較選票,更夠膽做、夠膽講。面對社會對年輕議員的質疑,他淡定地說:「年紀與成熟度無關,四五十歲仍可以很幼稚,你看看鍾樹根便知道。」

私家偵探的日常 「等、伏、跟、搲、偷」
- 2015-10-19
- 新報人
- 2015-10-19
不少人認為偵探如電影主角般,需要敏捷的身手、精準的直覺,甚至無所不曉,事實又是否如此?有前偵查記者,離開本業,建立自己的偵探社;亦有女性建立全女班偵探公司,堅守助人信念。他們說,偵探也是普通人;只是工作內容,比較特別。

港人上樓心切 「蚊型」私樓照受熱捧
- 2015-10-13
- 專題
- 新報人
- 2015-10-13
在寸金尺土、樓價高企的香港,沒有置業能力的市民都會選擇租住劏房或小型公屋單位。生活空間狹小的問題好像只會發生在草根階層,其實又不然。地產商於近兩年不斷推出蚊型樓盤,例如長實大埔嵐山的樓盤,部分單位面積由165平方呎至196平方呎不等,開售不足兩小時即告售罄,當中近3成買家打算自住,發售反應之熱烈令人咋舌。劏房戶、公屋戶、私樓戶,他們本屬不同社會階層,卻同樣只能享用每人不多於100平方呎的生活空間。有建築及房地產學系教授指這個畸形現象的出現,證明任何階層的香港市民均難以安居。

群眾集資助圓夢 風險局限多
- 2015-10-13
- 專題
- 新報人
- 2015-10-13
早前由資深新聞工作者吳曉東發起的群眾集資項目FactWire成功於兩個月內籌到300萬,令群眾集資成為熱門話題。然而,群眾集資不盡是成功,當中亦有不少失敗的例子除了是項目發起人準備不足外,香港人對群眾集資缺乏認識更是其失敗的致命傷。群眾集資興起,為備受資金困擾的創業者帶來曙光,但並非全無風險,當中有不少局限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