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報人

器官移植門檻高 自動捐贈難有成效
- 2015-12-18
- 專題
- 新報人
- 2015-12-18
肺血壓高急需換肺的19歲少女勞美蘭,最終因未能移植合適肺部而死亡,美蘭的死,引起社會對香港器官捐贈率低的討論。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提出研究實施自動器官捐贈,以提高捐贈率,若市民生前沒有明確表明反對,死後將自動捐出器官。數千個等待器官捐贈的病人視自動器官捐贈如一道曙光,期待一旦落實執行,便可讓他們重獲新生。然而,有學者指,移植的器官須經過嚴格的檢查,而且保存時間有限,在現時緊拙的資源下,即使推行自動器官捐贈亦難解決捐贈率低的情況。

網店涉違法售未註冊中成藥 缺政府監測
- 2015-12-18
- 專題
- 新報人
- 2015-12-18
網上購物已成風潮,除了衣物、首飾、零食,連藥物亦可從網上購買。在社交應用程式Instagram上搜尋「中藥」標籤,出現過萬帖,當中不乏出售中藥護膚、減肥、保健產品的廣告。惟有賣家涉嫌在港出售未註冊的中成藥,衛生署回應指對網上零售中成藥未有監管,但警告任何人銷售未經註冊中成藥,則屬刑事罪行。

社區規劃過期 設施不足應對人口老化
- 2015-12-18
- 專題
- 新報人
- 2015-12-18
統計處數據顯示,2064年65歲及以上長者的比例將升至36%,即每3人有1人是長者。世界衛生組織2007年發表《全球長者友善城市指引》,建議各國按八大原則建設長者友善社區,為本港改善區內規劃提供指引。但香港部分人口老化嚴重的社區,出現路面凹凸不平、「長命斜」及長樓梯等令長者煩惱的不友善設計。

英皇冠被消失 學者稱港面對「再殖民化」
- 2015-12-18
- 專題
- 新報人
- 2015-12-18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陳佐洱早前提出「去殖民化」論,認為香港政府不單沒有「依法去殖」,反而「去中國化」,暗示香港人心未回歸,阻礙「中國化」在香港的實踐。相反不少港人質疑港大校委會任命副校長、嶺大委任校董,及至郵政局擬去除郵筒上的皇冠徽號等事件均是香港政府「執行中央任務」,乃在回應「依法去殖」一說。學者更形容中央對港強推「中國化」,反而是「再殖民化」。

帶上手繪地圖 重新遊歷社區
- 2015-12-09
- 新報人
- 2015-12-09
香港是個彈丸之地,即便迷路,簡單一查印刷或網上地圖,便能知道身在何處。不過,這些地圖只標示冷冰冰的地名和路線,有藝術家卻以溫暖的筆觸與獨特的圖畫,創作手繪地圖,展現被忽略的社區景點、村莊文化和地質環境。創作者更期盼以此連結社區和人,鼓勵本地人來一場「社區探險」。

虛擬變真實 藍曬劃出藍圖
- 2015-12-09
- 新報人
- 2015-12-09
在數碼化年代,親手沖曬照片的人越來越少。不過,近年潮流興起復古,有網店店主不但堅持沖曬相片,更積極推廣源於18世紀古式的藍曬法(Cyanotype)。夏敬業(Cat)是其中一位推手,希望打破現實與虛擬的界線,將影像化成實物,讓人們走出「黑房」,利用太陽光線勾劃出日常生活的「藍圖」,從沖印中享受生活的節奏。

以手中沙 說眾人故事
- 2015-12-09
- 人物
- 新報人
- 2015-12-09
記得那首流行曲《一絲不掛》,本地歌手陳奕迅就在沙畫的影像上,以沙畫說故事。不過沙畫在香港並不普及,在搜尋器找找,都只是主要的三、兩位沙畫家。但一群年輕人在4年內,不只透過沙畫說自己的故事,更多是深入社區,說別人的故事;他們不單突破自己,更幫助他人找到自己。他們是救世軍油麻地青少年綜合服務的一個義工小組,至今成立了4年,名字叫手中沙(SHand)。

同工不同酬 醫生盼薪酬與公務員掛勾
- 2015-12-09
- 新報人
- 2015-12-09
「還醫生一個公道」,過千名身穿白袍的公立醫院醫生於10月在伊利沙伯醫院靜坐,抗議醫管局未有跟隨公務員機制為醫生額外加薪3%,是繼07年爭取同工同酬後的大型靜坐行動。事後醫管局雖答允加薪,但事件引起各界思考公立醫院醫生薪酬機制漏洞。醫療界人士指,長遠希望將公院醫生薪酬與公務員掛勾,省卻每年檢討制度的繁瑣程序。

無黨派政治素人參選 為居民發聲
- 2015-11-20
- 新報人
- 2015-11-20
今屆區議會選舉多了一批零從政經驗的「政治素人」挑戰建制派,令選情增添變數。參選離島區長洲南的梁國豪是長洲歷來最年輕的區議會候選人;大埔墟則有家庭主婦蔡咏梅參選,挑戰當區任職多年的現任區議員。二人均眼見區內只得一位建制派候選人即將自動當選,便以獨立身份參選,為的只是心繫該區,為居民發聲。

傳遞綠色互助理念 林梓晴
- 2015-11-16
- 新報人
- 2015-11-16
今屆區議會選舉除了「傘兵」引人關注外,亦有不少候選人以綠色政綱喚起市民關注,競選屯門建生區的林梓晴就是其中之一。她多年來參與不同環保運動,從而思考出一套參選理念,讓區內更多的居民關注環保議題。林梓晴指,選舉不是選政治明星,選民才是主角。她盼借這次區選會選舉,讓當區居民有機會把票投給一個「理念」,而不是她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