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新報人

人物

獲光環後得失參半 「火爆姐」只求喚醒港人

2月22日,一名身穿「我係香港人」外套的女士在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召開的公聽會內發表了3分鐘的演辭,內容直批港府施政,更大罵政府高官。片段在網上瘋傳,她被稱為「火爆姐」。「火爆姐」關穎怡表示事後生活雖受壓,唯盼自己做的事能喚醒港人,更多人關心時事。

津貼教席二揀一 教育界難適應

  • 2016-05-16

政府於施政報告中提出,由下學年起,中學可選擇將現行的「高中課程支援津貼」及「生涯規劃津貼」轉為常額教席,預計可增加約1000個教席。香港中學校長會主席指政府常提出新政策,令教育界難以適應,無助紓緩教師壓力。

人物

新晉導演黃偉傑 用電影喚起社會關注

香港電影業萎縮,不少行內人北上拍片才能謀生。縱使市道低迷,仍有有志之士毅然投身電影業,《樹大招風》導演之一黃偉傑便是其中一位。畢業於香港樹仁學院新聞及傳播系,黃偉傑原本打算投身新聞行業,惟於有線電視新聞部工作期間,陡然發現記者工作並不適合自己。「我想說自己的故事。」這一句話,帶領黃由新聞走向電影,再由獨立電影走向商業片,一步一步開創屬於自己的導演路。

學額回撥存漏洞 窒礙院校發展

  • 2016-04-26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早前公佈2016至2019年優配學額機制(學額回撥機制)結果,香港浸會大學(浸大)、嶺南大學(嶺大)等院校均失去部分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學額。當中浸大失去的學額數目更為8大院校中最多。教資會稱機制目的是為鼓勵院校定期檢討發展策略,從而提升院校的國際競爭力。然而,有教育界人士批評機制操控院校自主,衍生大學學科變得更單一等副作用,亦有大學學生會代表認為機制運作有欠公平,促請校方爭取廢除機制。

專題

社區規劃存爭議公民決策參與

由過往的天星碼頭、皇后碼頭事件、時代廣場爭議,到最近的西環碼頭(西區公眾貨物裝卸區)規劃,掀起民間各種呼聲,反映現時社區規劃未「盡如民意」的問題。民間團體批評政府傳統「由上而下」的規劃方式,少有從社區及市民角度出發,未能回應居民真正需要。團體建議讓民間意見「由下而上」傳達,鼓勵公民共同規劃社區。

專題

私營街市外判 問題叢生 商戶嘆無奈 市民寧跨區

青衣長發邨街市自3月起,正式由包租商建華(街市)管理公司接手管理,雖然商戶如常營業,街市內卻民怨暗積,有商戶感被建華「玩弄於股掌之中」,敢怒不敢言,亦有街坊早已另覓買菜去處 。有經濟學者認為,建華或涉及反競爭行為,競爭事務委員會(競委會)應介入調查;政府亦可回購部分領展股份,以監督領展董事會的決策,保障民生。

專題

政黨財務欠透明 立法規管存分歧

香港的政治光譜越趨多元,由昔日泛民建制對立演變成泛民、建制及本土之爭。政黨數目日增,惟香港一直未效法其他國家和地區設政黨法,政黨只能以《公司條例》或《社團條例》註冊。然而,繼本土民主前線早前被揭發無任何註冊紀錄後,本報記者亦發現,建制派的香港經濟民生聯盟的公司註冊登記只有相似名稱的登記紀錄。根據現行法例,即使政黨向公眾募捐,亦無須公開財務狀況。據本報調查,9 成受訪者認為市民有權查看政黨的財務狀況。有學者建議政黨公開財政透明度,向市民問責。

歷歷在「木」── 時間下的淘汰者

  • 2016-04-22

木工手藝曾是一門不可多得的謀生技能,但隨著社會逐漸淘汰木製基建,加上木廠向北遷移,使木工變成了香港其中一個夕陽行業。如今,有人視獨門手藝為謀生工具,卻慨嘆再難聯想未來,甚至不願授業予下一代;另一邊廂,卻有人沉迷傳統工藝,視之為創意工業,甚至是終身事業。夕陽餘暉當中,是否尚存希望?

踏輪起舞 另類藝術表演

  • 2016-04-22

本港去年出現首支輪舞表演的隊伍 ──「香港輪舞隊」,過去一年成員在不同的舞台上以耀目的滾軸溜冰鞋「踏輪起舞」。風光背後,卻揭示出藝術表演於香港推廣的困難。

【足球人生(下)】踏遍崎嶇 踢出人生下半場

  • 2016-04-19

夜幕低垂,還未到集訓時間,一眾無家者世界盃香港隊的球員們已陸續到達球場外更衣換鞋,分秒不浪費地在場外向石牆踢球練習。無論在這球場上或人生的球場上,每位球員都經歷種種,嘗盡百味。曾為「無家者」的球隊助教阿昌說,他們的集訓不是學踢球,而是學「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