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新報人

【囍帖 · 棚仔 殊途同歸?】棚仔清拆在即 布販冀落實民間方案

  • 2017-01-27
  • 新報人
  • 記者:李慧盈、鍾梓儀編輯:鄧麗婷
  • 2017-01-27

「忘掉砌過的沙/回憶的堡壘/剎那已倒下」 香港灣仔利東街在2005年被市區重建局收地重建,當年以婚嫁行業聞名於世的囍帖街,驟變地產項目「囍匯」、歐陸風格的步行街及大型商場。現時僅剩下兩間舊商戶,婚嫁博物館失蹤,失去昔日光采和產業特色。 「溫馨的光景不過借出到期拿回嗎?」 同樣於2005年,香港特區政府擬收回九龍深水埗欽州街臨時小販市場(棚仔)作長遠發展,指早在80年代港英政府已有收地的打算,並重申棚仔只屬臨時性質。翌年,食物環境衛生署(食環署)派人到棚仔搬走空檔布匹,遭受強烈反對,其後不了了之。直至今年農曆新年後,見證40年香港布業興衰的棚仔布販終要面對被拆遷的命運。大限將至,布販聯同民間人士 …

【囍帖 · 棚仔 殊途同歸?】囍帖街改頭換面 承諾成空頭支票

  • 2017-01-26
  • 新報人
  • 記者:李慧盈、鍾梓儀編輯:鄧麗婷
  • 2017-01-26

一條街,一張囍帖,拼砌成囍帖街社區網絡;一根線,一匹布,交織出棚仔人情味 。 2007年,位於香港灣仔利東街的「囍帖街」正式開始重建,商戶各散東西,囍帖街的街道特色於重建中湮沒,取而代之的是地產項目及名牌店舖。歐陸風建築物夾雜中式大紅燈籠,遭當年參與設計重建方案的人士狠批。 近日政府計劃在農曆新年後清拆深水埗欽州街臨時小販市場(棚仔),民間同樣自發設計方案,但政府遲遲未推出確實搬遷計劃,令人擔憂棚仔重蹈囍帖街覆轍。 不少承諾變成空頭支票,亦有不少承諾等候被兌現。囍帖街和棚仔,會否殊途同歸? 名牌商店進駐 婚嫁特色欠奉 重建後的利東街至今開業一年,昔日門庭若市的囍帖街改頭換面,成為一條步行商店街 …

【囍帖 · 棚仔 殊途同歸?】有聚有散 紙商與布販的農曆新年

  • 2017-01-26
  • 新報人
  • 記者:李慧盈、鍾梓儀編輯:鄧麗婷
  • 2017-01-26

農曆新年將至,有人歡喜有人愁。香港灣仔利東街(囍帖街)兩間商戶重回舊地,首次在重建後的店舖開年;也有商戶飄泊多年,終在對岸覓得舖位。一岸之隔的九龍深水埗欽州街「棚仔」布販卻面臨搬遷,在「棚仔」迎來最後一個新年。 舊地重業歷變遷 兼賣裝飾補生計 2005年囍帖街被市區重建局收地重建後,昔日的囍帖街變成大型商場和地產項目「囍匯」。至今開業約27載的「新啟達印刷」是利東街其中一個於舊地重新開業的舊商戶。老闆娘林敏自94年嫁給店東王先生開始,一直與「新啟達」見證時代變遷。她說當初開業只做印刷、燙金,遷回利東街後因「成條街散晒」,生意不佳,才兼賣節日裝飾。 「新啟達」遷至利東街地庫近一年,最初一直虧蝕, …

【囍帖 · 棚仔 殊途同歸?】有聚有散 紙商與布販的農曆新年

  • 2017-01-25
  • 新報人
  • 記者:李慧盈、鍾梓儀編輯:鄧麗婷
  • 2017-01-25

農曆新年將至,有人歡喜有人愁。香港灣仔利東街(囍帖街)兩間商戶重回舊地,首次在重建後的店舖開年;也有商戶飄泊多年,終在對岸覓得舖位。一岸之隔的九龍深水埗欽州街「棚仔」布販卻面臨搬遷,在「棚仔」迎來最後一個新年。 舊地重業歷變遷 兼賣裝飾補生計 2005年囍帖街被市區重建局收地重建後,昔日的囍帖街變成大型商場和地產項目「囍匯」。至今開業約27載的「新啟達印刷」是利東街其中一個於舊地重新開業的舊商戶。老闆娘林敏自94年嫁給店東王先生開始,一直與「新啟達」見證時代變遷。她說當初開業只做印刷、燙金,遷回利東街後因「成條街散晒」,生意不佳,才兼賣節日裝飾。 「新啟達」遷至利東街地庫近一年,最初一直虧蝕, …

動物化身老師 教導生命意義

  • 2017-01-24
  • 新報人
  • 記者:陳菀雩編輯:黃麗嘉
  • 2017-01-24

近年香港社會大眾越來越關注動物權益議題,有學校選擇在校園裏飼養寵物,讓學生藉著觀察和近距離接觸小動物,了解生命的價值。不過,有動物保護界人士認為以「動物教師」的形式推行生命教育,較在校園飼養寵物更為合適。 動物融入校園 教學生愛惜生命 香港非牟利獸醫診所主席麥志豪認為現時生命教育中缺乏保障動物權益的部份,市民缺乏尊重其他生命的意識,會為了保持生活環境衛生而驅趕家園或學校附近出沒的動物,甚至認為流浪貓狗造成噪音滋擾而虐打牠們。 為加強生命教育,靈糧堂秀德幼稚園於去年2月從香港兩棲及爬蟲協會領養了一隻蜥蜴,讓學生更切身體會生命的價值和培養責任心。家長和學生均反應熱烈,並將牠命名為「骰仔」。 該幼稚 …

缺乏條例監管 寮屋消防靠自發

  • 2017-01-19
  • 新報人
  • 記者:湯銳彬編輯:鄭佩琳
  • 2017-01-19

上月茶果嶺村2級火警奪去一人性命,更摧毀多人家園。茶果嶺村為寮屋區,惟目前並無條例或指引規管寮屋的消防安全,寮屋不一定要裝設消防設備。有村民表示,只能自行增添消防設備及推行消防教育,以防範火災發生。 記者、攝影:湯銳彬 編輯:鄭佩琳 寮屋僅暫准存在 無條例規管消防安全 根據地政署現行已登記寮屋的寮屋管制政策,寮屋屬「違例構築物」,惟因茶果嶺村內的寮屋屬於已登記寮屋,才獲准「暫准存在」。有關適用於寮屋的消防條例,屋宇署回覆指,現時建築物的消防監管條例有《2011年建築物消防安全守則》和《建築物條例》附例《消防安全(建築物)條例》。可是,相關條例監管範圍限於已批准建造的建築物,不適用於寮屋。 鑑於 …

人物

打破禁忌 90後少女引人入「性」

  • 新報人
  • 記者:朱家俊編輯:新報人
  • 2017-01-13

去年,前立法會議員游蕙禎「扑嘢(做愛)論」引起全城嘩然,不少人直斥游的言談低俗露骨,大眾的反應揭露了性議題在香港仍是禁忌。90後少女刁思正(呀刁)去年就與9位友人創辦網上媒體「OPENROOM」,分享世界各地和香港本土的性議題及性知識。呀刁指「OPENROOM」提倡思想上的「 開放」,希望喚醒社會關注性議題。   「開放」之路無懼冷眼 反助推廣性議題 現時的呀刁對性議題侃侃而談,毫無一般女孩談及性時的尷尬,但原來她以前十分保守,認為女生不應談論性,「前男友提及有關性的話題,都會不知所措。」直到大學上心理學課堂時,觀看了性教育短片及接觸性玩具,才令她開始關注性議題。呀刁曾希望透過大學的 …

教局擬設基本法檢視工具 恐教學為名監察為實

  • 2017-01-12
  • 新報人
  • 記者:鍾卓瑜編輯:新報人
  • 2017-01-12

教育局今年擬推出「《基本法》規劃及自我檢視工具」,供中小學自我檢視及評估有關基本法的課程安排,引起教育界人士擔憂政策背後蘊含政治目的,當中有關教學及老師培訓的時數更備受爭議。有通識科教師表示,局方過往所出版的《基本法》教材偏頗,認為教師有責任為內容把關,保持中立。 抽《基本法》教學設工具 教協質疑具政治目的 將新增的檢視工具,要求學校填寫三份表格,包括「《基本法》教育時數」、「學與教資源運用及評估」及「校長/教師參與《基本法》教育培訓的情況」,目前並未公布詳情,惟消息一出,引來教育界密切關注。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教協)會長馮偉華表示,「雖然動機是協助學校規劃,但似乎有隱藏目的」,擔心教育局 …

紓緩治療缺資源 港談「好死」成難事

  • 2017-01-11
  • 新報人
  • 記者:冼康琳編輯:新報人
  • 2017-01-11

《經濟學人》於2015年發表第二份死亡質量指數,分析80個國家及地區的病人善終質素,香港僅排第22位,遠遜鄰近地區、排名第6的台灣。報告指本港紓緩治療服務不足,有學者認為本港該類服務大多局限於末期癌症病人,不少非末期癌症病人及慢性疾病患者「不得好死」。曾經接受紓緩治療的病人稱,紓緩治療可對病人的照顧「相對人性化」,讓其可「活好」最後的人生路。 紓緩與傳統療法並存 助解身心靈問題 根據醫院管理局(醫管局)資料顯示,紓緩治療並非以延長末期病人的壽命為首要目標,而是側重改善病人的生活素質,減輕病人肉身的痛苦和情緒困擾。香港中文大學那打素護理學院副教授陳裕麗解釋,「傳統醫學看待病人如同一個機器,病人身 …

拼貼香港點滴 紙膠帶設計師梁家琪

  • 2017-01-09
  • 新報人
  • 記者:喬家頴編輯:新報人
  • 2017-01-09

紙膠帶對很多人而言可能僅僅是文具或裝飾品,但對梁家琪(Kay)來說這是一份工作,亦是展現香港特色的方式。3 年前的一次台灣旅行,Kay初次接觸紙膠帶,從此她開始收集紙膠帶,更觸動創作了一系列以香港特色為主題的紙膠帶,每卷色彩奪目的紙膠帶都承載著 Kay 的用心,不但是裝飾良品,更是她對本地文化的珍愛之情。 訪問開始前,Kay 急不及待地向記者展示自己墨綠色的皮革手帳,裡頭貼滿了各式港式紙膠帶,當中不乏令人會心微笑的字句,如「有水過水冇水散水」、「早買早享受」、「人情還人情數目要分明」等。Kay 指初接觸紙膠帶時,從沒想到原來貼紙可以變成一卷膠紙,「明明只是一卷膠帶卻有不同的圖案,可以撕下來又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