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新報人

中史成初中獨立必修科 中學校長:未有大影響

  • 2017-10-11
  • 新報人
  • 記者:黃永亮編輯:鍾姸
  • 2017-10-11

施政報告落實下學年起,把中國歷史成為初中獨立必修科,期望推動學生認識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有中學校長認為此政策並非新事物,相信對學校影響不大。 中史初中獨立成科  校長:非新事物 施政報告中提到,將於2018/19學年落實中國歷史在初中成為獨立必修科,並加強師資培訓以支援中國語文、中國歷史及中國文學科目的教師,提升學生對中國歷史與文化的興趣和認識。 中學校長會主席李雪英表示,相信此政策對學校不會有太大影響,她指大部份中學在初中都已把中史獨立成科,對學界來說並非新事物。 就課程修訂諮詢  採取多元化策略 施政報告中亦稱,會再諮詢業界有關中史科的課程修訂。李雪英認為,現時中史科的課程重點及內容太多, …

幼師薪級表未見時間表 業界指仍需多方配合

  • 2017-10-11
  • 新報人
  • 記者:麥卓溢編輯:郭曉韻
  • 2017-10-11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上台後,明確指出將會為幼稚園教師訂立薪級表,但在首份施政報告中,仍未見政府準備落實幼師薪級表。有教育界人士則表示,明白幼師薪級表訂立並非易事,但仍希望政府早日落實。 幼師薪級表未見規劃 翁巧香:並非易事 2017學年起,本港正式實施15年免費教育,並推行免費優質幼稚園教育計劃,但計劃未有為幼稚園教師訂立統一薪級表。現時,教育局只建議校方根據教師學歷、經驗等釐定教師薪酬,建議薪酬範圍由20770至36930元不等。 而在新出爐的施政報告中,政府亦只表示會參考2017/18至2019/20三個學年的數據,及諮詢各持分者,以探討設立幼稚園教師薪級表的可行性。 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幼兒教育 …

施政報告研推過渡性房屋 關注團體:抱觀望態度

  • 2017-10-11
  • 新報人
  • 記者:梁碧盈編輯:鍾姸
  • 2017-10-11

基層房屋關注團體一直提倡推行過渡性房屋,希望政府以空置建築作過渡性房屋,特首林鄭月娥於首份施政報告內亦有所著墨,研究讓整幢工廈免補地價改裝為過渡性房屋。關注團體對此建議感到「意料之外」,會繼續觀望政府工作。 研閒置土地推過渡性房屋  助居住環境惡劣人士 林鄭月娥於施政報告中指出,政府有意研究整幢工廈免補地價改裝為過渡性房屋,並協助非牟利機構研究在閒置土地興建預製組合屋等,以紓緩輪候公屋的家庭,以及其他居住環境惡劣人士的生活困難。 關注團體:意料之外 抱觀望態度 關注基層住屋聯席組織幹事何智聰表示,對於政府有意研究工廈作過渡性房屋為意料之外,因過往政府對工廠大廈轉型至房屋都遇上很大阻力,現會繼續 …

專題

市民難就重建提意見 倡市建局改組

  • 新報人
  • 記者:陳彥彰、馮智敏編輯:陳雅筠
  • 2017-10-10

市民在市建局「走數」前,缺乏途徑清楚了解重建方案的實際內容。市建局亦只於涉及社區環境的項目上,須諮詢區議會。有市民自發監察重建進度,向市建局提意見,卻被拒諸門外。立法會議員盼能改組市建局,加入民間聲音。市建局稱已汲取教訓。 修改方案毋需諮詢 市建局「想改就改」 現有機制下,市建局如要修改重建方案,需把規劃大綱遞交給城規會,並須列出重建面積、建築物高度、地積比等硬性指標。而規劃大綱中亦需寫出「地區意見」,故市建局需事先諮詢區議會有關修改重建方案的意見。 不過,只有涉及社區設施、公共空間或旨在改善社區內環境的重建項目,才必須諮詢區議會;如該重建項目本身符合城規會規範或屬單幢式、小規模,則毋需諮詢。 …

專題

電視手語遭漠視 聾人難獲節目訊息

  • 新報人
  • 記者:李睿哲編輯:鍾卓瑜
  • 2017-10-04

邊看電視邊品評節目內容,對一般人來說只是家常便飯,但對聾人來說,沒有字幕、沒有手語翻譯的畫面,他們根本不知節目所云。現時多個直播節目,甚至緊急風暴消息,都未能直接傳遞予聽障人士。有聾人團體屢次去信電視台要求增設手語翻譯被拒。通訊局昨(3日)終宣布,無綫電視須由明年7月3日起,每日播放提供手語傳譯的粵語新聞節目。 資訊節目無字幕 聾人難獲重要資訊 現時《電視節目守則》列明,節目須加入字幕,但直播節目無法加入字幕的問題一直對聾人造成困擾。立法會議員張超雄指出,直播的颱風消息、特別新聞或緊急政府公告等都不設字幕,聾人難以接收重要資訊,除令他們更容易受騙和遇上危險外,亦造成歧視。他指出「有些聾人的教育 …

專題

政府部門各自為政 缺統一機制處理塌樹

  • 新報人
  • 記者:李心怡編輯:陳正心
  • 2017-09-27

每逢颱風季節,大量樹木遭強風吹倒。若塌樹斷枝狀態良好,可以回收再造,政府卻把塌樹直接送往堆填區。現時全港樹木分屬9個政府部門管理,各部門的處理手法不一,有環保團體倡議設立回收機制統一處理塌樹。 花槽太細泥土不足 樹難抵強風 截至今年9月,天文台已發出4個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颱風「天鴿」及「帕卡」更於8月底接連襲港,造成大量樹木倒塌。根據發展局的數據,樹木管理辦事處自今年1月至今共錄得8,152棵塌樹。長春社保育經理兼樹藝師許淑君表示,樹木會於最近兩次颱風來襲期間倒塌,大多因花槽太細,泥土容量不足,以致無法支撐大樹抵禦強風。 樹木管理分屬9部門 塌樹成廢物送堆填區 本港樹木依其種植位置,分別交由 …

粵劇新秀「非同」凡響 不畏辛酸留守文化瑰寶

  • 2017-09-26
  • 新報人
  • 記者:鄧曦雯編輯:顧志恒
  • 2017-09-26

非同——非同凡響。父親為女兒起名字,記錄了對女兒一生的寄望:做個非同凡響、不隨波逐流的人。或許因此,當同輩甘於平庸安穩的人生,梁非同選擇了一條尤其困難的路,當一名粵劇演員。她嘗到生活的壓迫,受盡傳統的束縛,卻依舊堅定地踏岀虎度門,演活每個古老劇本的旦角梅香。 粵劇情迷源於黑白片 遊走劇團為當全職演員 梁非同與粵劇的聯繫始於一齣黑白電影。年幼的她偶然看到雛鳳鳴劇團《三笑姻緣》的黑白電影,對粵劇留下深刻印象,「覺得小曲很好聽,女主角又很漂亮」。小學五年級時,梁再次在電視看到該劇團的專訪,便上網尋找更多相關影片,享受琅琅上口的歌句在腦海裏縈繞的感覺。 「粵劇充滿古典美,長大後對它的文學、典故也感興趣 …

手造書蘊藏文化寶藏 揭頁間讀出温度

  • 2017-09-23
  • 新報人
  • 記者:陳彥彰編輯:郭曉韻
  • 2017-09-23

書的靈魂固然是其內容,但書本的用料、裝幀亦同樣講究,甚至背後隱藏著另一個大眾不曾 留意的故事。人手造書曾是製作書本的唯一方 法,惟機械盛行,令書本與製作環境及閱讀文 化的連結漸漸淡化。不過,香港仍有不少人以 各色各樣的方法,讓手造書重新受大眾關注。 製作講究 中西手造書大不同 手造書的製作非常講究,大至書脊形狀,小至釘裝用線,皆藏有巧思。而不同的釘裝方法亦影響書本的耐用程度。隨使用的物料、釘裝手法及書本外型,手造書分有不同種類,而本港的手造書大致可分為中式和西式, 中式手造書較為軟身,相反西方的書身則較硬,多以硬皮作封面。 細節看出地方文化與歷史 現代為方便依靠機器生產書籍,卻忽略了手造書的文 …

新報人 2017-18

  • 2017-09-21
  • 新報人
  • 記者:新報人編輯:新報人
  • 2017-09-21

中醫供過於求 準醫師憂慮前景 學者:行業發展需有新思維

  • 2017-09-19
  • 新報人
  • 記者:湯銳彬編輯:陳雅筠
  • 2017-09-19

政府於 2012 年開始於港大力推動中醫,成立中醫中藥發展委員會,而今年的施政報告中,亦有提及興建中醫醫院及培養中醫藥人才等政策。有現於內地修讀中醫的香港學生表示,畢業後有意回港執業。惟最近發布的報告中指出,本港中醫現時出現人手過剩的情況。有學者提出,目前市場對中醫需求未飽和,中醫市場有待調節以緩和人手過剩。 非本地學生人數難統計 過剩問題或更嚴重 食物及衛生局 6 月份公布《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顯示現時中醫人手過剩 716 人,相當於 10.4% 全職中醫。報告又指,2012 年至 2016 年, 每年平均通過執業資格試,成為註冊中醫的人數有 204 人,當中有 48%為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