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新報人

街角舞出浮光掠影 港產 Poi 藝人歎仍屬小眾

  • 2017-10-31
  • 新報人
  • 記者:鍾梓儀編輯:陳樂彤
  • 2017-10-31

旺角行人專用區平日吸引不少街頭表演和廣場舞人士聚集,這夜卻添上迷幻的電子音樂。一身民族風打扮、長髮蓄鬚的藝人隨音樂舞動,火光在空中搖曳,以幾何 圖案劃破旺角黑夜。揉合了現代科技與原始氣息的 Poi 在香港雖不被重視,但仍有人奮力表演,望他日港人能雅俗共賞,共同享受一場視覺饗宴。 傳統毛利人藝術 混合電子幻化新潮流 Poi 一詞出自紐西蘭毛利語(Maori),指由繩子兩端接上球體製作而成的表演道具,亦可引伸為毛利人轉動手中道具,配合說唱的集體舞蹈。傳到西方後,Poi 演變得個人化和多元化,發展出各式各樣的表演形式,如強調道具和身體接觸的 Contact Poi、利用真火表演的火舞(Fire Da …

無聲仿有聲 默劇成傷健溝通橋樑

  • 2017-10-29
  • 新報人
  • 記者:陳翠珊編輯:蕭美玉
  • 2017-10-29

聽障人士未必能與一般人一樣,把每件事宣之於口,盡情表達。不過,他們的表 達能力並不因此而受制,有聽障人士選以默劇,不用對白說故事。默劇在港受眾雖然不多,但仍有人一直堅持默劇表演,甚至為聽障與健聽人士的交流建起一道橋樑。 健全人士重聲音 身體語言遜聾人 劇團「無聲模式」創辦人及藝術總監陳俊雄從事默劇演出近 20 年,他形容默劇不只是利用手語把每個字表達,而是要抽取每句說話背後蘊含的情感及反應,再以 肢體語言形象化地表達出來,「若要表達寂寞,我可能會蜷曲身體,或是走到舞台角落的位置坐下,然後瑟縮一角,突顯那種孤單的寂寞感覺。」 陳俊雄更認為,一般人慣常透過聲音及文字表達及接收,忽略了身體語言,「不 …

環團批環保飲管「不環保」 或造成另類浪費

  • 2017-10-27
  • 新報人
  • 記者:陳鈺霏編輯:黃靖茜
  • 2017-10-27

自 2007 年本港首個「無飲管日」舉辦以來,坊間開始推出環保飲管,材質以不銹鋼和玻璃為主。惟近日有環保組織對環保飲管的衛生安全及推行意義提出質疑,認為其達不到減塑效果,反而造成不必要浪費。 塗層易脫落 買環保產品反生廢物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朱江稱,現時市面存在低質量環保飲管,雖然價格低廉,但因使用廉價鋼材製造,令其壽命短暫,使用數星期後便出現塗層剝落,如消費者重新購 買並頻繁捨棄損壞的環保飲管時,反而會產生更多廢物。他又提到,日前有機構以派發紀念品方式,向市民提供環保飲管,但市民會否願意使用無從知曉,或會造 成另一種浪費,朱更反問「為什麼要使用飲管?」 朱江認為,類似環保產品似鼓勵外界「以消費 …

專題

動物組織缺資源 拯救流浪貓狗有心無力

  • 新報人
  • 記者:李奕鳴編輯:黃麗嘉
  • 2017-10-25

香港坊間有多個志願組織協助收容流浪貓狗,惟基於空間及人手有限,組織無法收留所有動物。有機構為流浪貓狗絕育後,更只能放回街上。有組織希望政府能提供資助,讓更多貓狗逃離人道毀滅。 民間動保組織欠人手 義工流失率高 果園社企為優先聘用弱勢作員工的救助被遺棄動物社企,其創辦人梅廣亮亦表示,員工只懂得一般的貓狗護理,例如塗抹藥膏,但很多時仍要依賴獸醫或動物診所的協助。 香港拯救貓狗協會創辦人謝曉梅亦表示,懂得照顧有病的貓義工很少,所以在為動物進行如隔離、傷病照顧等醫療程序時,人手非常緊張。她又指出義工流失率非常 高,「十個人裡面都未必會有一個留下」,縱然每天都招募義工,但人手仍然不足。 民間機構接收數量 …

專題

內地倡長者互助度晚年 港或可借鏡

  • 新報人
  • 記者:梁碧盈編輯:黃麗嘉
  • 2017-10-24

近年內地興起一種「抱團養老」(Huddling for retirement)的護老模式,即是由獨居長者或年長夫婦自發組成群組同住,在日常生活分擔家務,互相照顧,實行「以老護老」。有議員認為,倘若在本港推行類近的自發養老模式,除了覓地興建長者屋外,亦必須加強社區照顧,才能讓長者頤養天年。 港安老政策漏洞多 宜倡議第三模式 統計處資料顯示,2003 年至 2016 年期間,60 歲或以上長者由 101 萬增加至 167 萬。署方亦預計,香港在2046 年時,長者人口將增至 259 萬,即未來每三名市民就有一名長者。現時本港護老方式大致可分為院舍照顧及居家安老兩種,不過本身是註冊社工的立法會議員鄺 …

【施政報告】推廣基層醫療發展 增加罕見病人藥物資助

  • 2017-10-11
  • 新報人
  • 記者:李慧盈編輯:周幸盈
  • 2017-10-11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提出一系列醫療新措施,發展基層醫療服務,計劃於葵青區率先設立地區康健中心,並擴大對罕見病患者的援助範圍,資助病人購買藥物。病人組織歡迎基層醫療政策,亦樂見政府在罕見病政府上跨出第一步,但認為院舍質素、社區支援方面的政策則未到位。 葵青試行地區康健中心 設基層醫療發展督導委員會 政府計劃於葵青區試行設立地區康健中心,提供護士服務、物理治療、職業治療、正確使用藥物諮詢服務等,加強地區層面的醫、社協作及公私營合作,提升市民預防疾病的意識和自我管理健康的能力,支援長期病患者,減輕專科及醫院服務的壓力。報告又建議成立基層醫療發展督導委員會,全面檢視現時基層醫療服務的規劃,制定 …

【施政報告】交通運輸新政策 推免審查交津增長途巴

  • 2017-10-11
  • 新報人
  • 記者:李慧盈編輯:周幸盈
  • 2017-10-11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任內的首份施政報告,提出推行免入息審查的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和「網約」專營的士,並推出長途巴士新型服務及中型單層巴士服務試驗計劃,冀發展公共交通服務,打造「宜居城市」。 推免審查車費補貼 料逾200萬人受惠 政府計劃每年撥20億推行免入息審查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每月公共交通開支超出400元的市民皆符合資格。政府會為其400元以外的公共交通開支提供25%的補貼,金額以每月300元為上限。假若市民每月公共交通開支為700元,便可獲75元補貼金,屆時只須到港鐵站的八達通處理器拍卡,補貼金便將增值到卡內。 補貼款項不設期限或用途限制,預計超過200萬市民受惠。計劃涵蓋港鐵、專營巴士、 …

【施政報告】低津開放一人住戶申請   津貼額增幅達23%

  • 2017-10-11
  • 新報人
  • 記者:鄧綺婷編輯:梁穎端
  • 2017-10-11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的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多項新的福利措施,包括增撥資源支援基層市民及有特殊需要人士。其中現行的「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將會改名為「在職家庭津貼」,津貼額增加23%,同時放寬讓一人住戶申請,並容許合併計算所有家庭成員的工時。 低津容許合併計算工時 增設中額津貼 施政報告提出多項「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的改革措施,目的為放寬申請門檻,令更多人受惠。 在職家庭津貼的津貼額升近23%,以全額基本津貼為例,將由原本的600元增至800元。 除了現有的基本津貼和高額津貼,措施將會新增中額津貼。若住戶家庭成員每月工作至少168小時,便能獲得全額1000元或半額500元的津貼,而基本和高額津貼的住戶 …

【施政報告】與商界合作推首置盤 「綠置居」「白居二」恆常化 未提増建公屋

  • 2017-10-11
  • 新報人
  • 記者:翟睿敏、梁碧盈編輯:鍾姸
  • 2017-10-11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首份施政報告集中於房屋政策,她於立法會發言時指,房屋是民生中的「重中之重」,適切的居所是市民對政府應有的期望。是次房屋政策中,主要以置業為主導,包括恆常化「綠置居」及「白居二」計劃,亦推出首置上車盤,照顧資助房屋中未能照顧的市民。 首置上車盤 2018推先導計劃 早前已盛傳政府將推出首置上車盤,林鄭月娥今公布單身人士收入上限為每月收入34000元,二人或以上家庭下限則為68000元,申請者亦需於居港滿七年。 政府將以私人發展商擁有或政府購買得來的土地興建「首置」單位,與發展商作混合發展,明年年底將於觀塘一幅地皮推行先導計劃。有人質疑「首置」單位與發展商合作為「官商勾結」,林鄭月 …

【施政報告】新教育政策一覽 初中中史成必修

  • 2017-10-11
  • 新報人
  • 記者:黃永亮、翟睿敏編輯:羅智堅
  • 2017-10-11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首份施政報告中,各級教育皆有新政推出。教育界熱門話題之一的「中史科獨立成科」,下學年將會在初中落實。施政報告中亦提到,教育局將會強化《基本法》教育及增加兩地師生交流,從而令學生「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成為有識見、富責任感、具國家觀念的公民」。 專上SEN教育「開水喉」 議員批中小學生未有受惠 此外,新一份施政報告對專上教育及特殊教育著墨頗多。其中,政府將向研究基金注資30億元,為修讀教資會資助研究院課程的本地學生提供助學金,以吸引更多本地學生投身研究工作。林鄭月娥又建議撥款120億元成立宿舍發展基金,以增加教資會資助大學宿舍宿位數目。 特殊教育方面,政府會於下學年起將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