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醫療、體育及環保

港聞

許樹昌指感染過新型肺炎人士接觸變種病毒後 有機會再感染

  • 新報人
  • 記者:趙玉馨編輯:趙玉馨
  • 2021-04-20

【許樹昌指感染過新型肺炎人士接觸變種病毒後 有機會再感染】 本港新型肺炎疫情反覆,更出現變種病毒個案流入社區,政府專家顧問、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透露,日前一位印度籍的男子初步驗出帶變種病毒株N501Y及E484K,詳細結果仍需衛生署核實後才公布。 許樹昌指,如感染過新型肺炎人士接觸變種病毒後,亦有機會再感染。雖然變種病毒減低疫苗保護率,但仍鼓勵市民接種疫苗。 記者: 趙玉馨 指導導師:王春媚

港聞

本港疫苗接種計劃今展開 市民:作為中國人會支持國產疫苗

  • 新報人
  • 記者:蘇啟康、王曉琦編輯:羅敏妍
  • 2021-02-26

本港疫苗接種計劃今(26日)正式展開,先為5個優先接種群組接種「科興」疫苗,首批市民可到5間專門社區疫苗接種中心,及醫管局轄下18間普通科門診,以接種「科興」疫苗。有市民對國產疫苗有信心;多個市民因沒有網上預約登記,到場才知道不能接種,有人不滿,有人認為政府無清楚說明。 沙田源禾路體育館是其中一間疫苗接種中心,約早上8時,已有多名市民在中心門外排隊等候。排隊期間,有長者表示不了解網上預約登記程序,「六十幾歲了,不懂這些事(網上預約)」, 亦指自己未知需預先登記,可能接種疫苗,其後向在場職員查詢後不果,期間一度不滿與職員理論。 60歲跨境貨車司機吳先生到現場,才得悉需預先網上登記預約接種疫苗,故 …

港聞

【人物專訪:疫下救護 何憂何懼?】

  • 新報人
  • 記者:蘇雯慧、梁潔瀅編輯:蘇雯慧、梁潔瀅
  • 2021-02-17

近日,有消防員確診新冠肺炎。而過去一段時間,曾經有沙田、青衣、牛頭角和港珠澳大橋消防救護站的救護員染疫。 這些消防救護員,一年要處理近三萬宗同疫情相關的召喚。跟病毒日夕相對,到底,他們有何心路歷程和經歷呢?他們又如何保護他人、保護自己呢? 記者:蘇雯慧 梁潔瀅 指導老師:呂秉權

港聞

【暢遊郊野垃圾多 帶返市區方上策】

  • 新報人
  • 記者:蘇雯慧編輯:蘇雯慧
  • 2021-02-08

疫情下,很多市民到郊外行山。有環保團體的調查發現,差不多每兩個人就有一個會將垃圾留在郊野,呼籲市民「自己垃圾,自己帶走」。 記者:蘇雯慧 指導老師:呂秉權

港聞

【油麻地封區近12小時 僅驗出一確診個案】

  • 新報人
  • 記者:陳梓熙、李昌峻、陳穎彤、丘麗怡編輯:陳梓熙、李昌峻、陳穎彤、丘麗怡
  • 2021-01-31

政府(27日)早上近六時,解封油麻地碧街9-27號及東安街3號,在「受限區域」內完成330個檢測,驗出一宗確診個案。有居民不滿安排,認為封區擾民;亦有洗衣店員工稱,老闆得知封區消息後帶同貓隻倉卒離開,衣物需要在今早重洗。即使區域已解封,但有居民依然未收到陰性檢測結果的訊息,而未獲公司批准上班。 記者:陳梓熙、李昌峻、陳穎彤、丘麗怡 指導老師:呂秉權

港聞

【全球五大疫苗生產國 各國元首會否「以身試針」?】

  • 新報人
  • 記者:申詩煒、李嘉希、陳詩雅編輯:申詩煒、李嘉希、陳詩雅
  • 2021-01-31

新型冠狀病毒全球感染人數超過一億,逾二百萬人死亡。 疫苗的成效是人類能否戰勝疫情的關鍵。 全球五大最廣泛應用的疫苗, 分別來自美國、德國、俄羅斯、英國和中國。 到底,這些新冠疫苗大國的領導人,對本國疫苗有多大信心? 他們有否以實際行動「以身試針」呢? 記者:申詩煒、李嘉希、陳詩雅 指導老師:呂秉權

專題

【BNN「逆行」系列紀錄片:《親「陌」》】

  • 新報人
  • 記者:申詩煒、李嘉希編輯:申詩煒、李嘉希
  • 2021-01-31

「見義勇為,拔刀相助」聽起來過時,但現實中卻有一個個「人間有情」的故事。一個在輪椅背後的陌生人,無私照顧輪椅上的她,共同活出奮鬥的「恩」典故事。 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曹佩恩,曾經與死神擦身而過。在病情最差時,遇上無親無故的照顧者黃Sir。由陌生人變成如至親的朋友,究竟背後有甚麼故事? 記者:申詩煒、李嘉希 指導老師:呂秉權

【財政預算案 · 醫療】十年醫院發展計劃增醫療資源 人才挽留措施舊酒新瓶

  • 2020-03-12
  • 新報人
  • 記者:鄺泳珊編輯:王思穎
  • 2020-03-12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於2月26日發表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計劃積極推行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預計可額外提供超過九千張病床及其他新增醫療設施,足以應付直至2036年的預計服務需求,而政府來年將會向醫管局提供合共750億元經常撥款。 樂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 盼政府改善結構性問題 繼2016年推出第一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政府計劃推出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兩個計劃合共提供超過一萬五千張病床,超過九十個手術室,以及其他新增醫療設施。香港專職醫療人員及護士協會幹事劉凱文表示,不少醫院設施及建築都需要翻新,樂見政府推動「十年醫院發展計劃」,增撥醫療資源。他認為,香港公營醫療系統一直存在結構 …

手牽着手 打破種族隔膜-卡巴迪

  • 2019-05-08
  • 新報人
  • 記者:鍾嘉堯編輯:林浩廉
  • 2019-05-08

從「卡巴迪」三個字,你會聯想到甚麼呢?卡巴迪不是一個地方或人名,而是一項起源於印度的運動,在南亞國家極為普遍。有人類學教授將卡巴迪引進香港,嘗試讓少數族裔以自己的文化,打破種族間的隔膜,融入本地社會。 運動版「麻鷹捉雞仔」考驗團隊默契 卡巴迪在南亞國家極為流行,香港人對此運動卻十分陌生。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兼任教授鄧偉文,在研究少數族裔問題時留意到卡巴迪這項運動。鄧偉文曾研究居港尼泊爾人的濫藥情況,開始思考怎樣在香港推動種族共融,因為做好這方面可以解決很多社會問題。有一次,他參與了中文大學人類學學系的「多元文化行動計劃」,計劃嘗試與香港少數族裔合作推行活動,從而推動種族共融,減少他們在香港社會 …

濫收單據成浪費 環團倡電子收據減廢

  • 2018-12-31
  • 新報人
  • 記者:鄭詩敏編輯:黃詠榆
  • 2018-12-31

近年「走塑」運動大行其道,然而購物單據的浪費問題或遭忽視。本報記者走訪 3 間大型超市,發現不少市民對收據「來者不拒」,卻又隨手棄掉,造成浪費。有環保團體推算,現階段若改善單據排版,並推行電子收據方案,一年節省的收據量可填滿 20 個維園。 超市店員濫印單據 市民來者不拒 大部分食肆、便利店、自動櫃員機等,在完成交易後都會提供紙本單據。記者曾在將軍澳、樂富、九龍灣的3間大型超市門外,觀察市民處理單據的方式,發現不少市民不會主動拒絕收取單據。顧客林先生表示,存取單據主要用作紀錄及核對,但當單據脫色,會果斷丟棄,並沒有留意單據所衍生的浪費問題。記者又曾親身於以上商店購物,在事先表明不需單據的情況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