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生活/文化

新式推廣中國茶文化 撕去「老套」標籤

  • 2017-11-27
  • 新報人
  • 記者:蘇沛資編輯:梁燕美
  • 2017-11-27

說起品茶,總會想起一組茶具放在桌子中央,慢條斯理地把茶葉放入、浸泡,往往被貼上「老套」的標籤。最近年輕人則興起新式茶店,以品酒形式學品茶,教導茶與食物的配搭,又以中國茶搭上西式甜品,亦會定期舉辦茶藝班,於店裏教授茶知識,傳揚茶文化。 6 大茶各有特色 配搭食物大不同 為了積極推廣茶文化,瑜茶舍會定期舉辦品茶會和茶藝班。店員林子瑤指,品茶會形式與品酒會相似,會教導如何分辨 6 大茶類及如何與茶搭配食物。 林子瑤指,6 大茶類的味道與特色都不同,故搭配的小食亦會因應改變,例如普洱等黑茶可去油,故可配上油分較高的芝士,亦不覺肥膩;綠茶的蔬果味比較明顯,秋葵是最佳的配搭;而烏龍茶的炭焙味較濃,配上煙肉 …

八達通「嘟」出廿載變遷 印明星肖像惹風潮

  • 2017-11-21
  • 新報人
  • 記者:鍾梓儀編輯:莫詠儀
  • 2017-11-21

八達通面世20年,目前市面上流通的八達通卡超過3300萬張,平均一名港人便有4卡在手。八達通使用範圍廣泛,涵蓋交通、零售、飲食等,是港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別的設計、獨特的編號,成了收藏家的心頭好,有收藏家形容每張卡背後都有獨一無二的故事,收藏更是講求運氣和緣分。 款式五花八門  記錄時代變遷 職業收藏家張頌昇指,八達通主要分為官方發行的銷售版、僅供港鐵內部使用的職員版、旅客版,以及私人機構發行的私人版。銷售版即一般於站內可買到的版本,因其流通量多,除非是特別編號,否則收藏價值不高。相反,私人版款式五花八門,不少公私營機構和大學等都會推出紀念卡,有些公司更會以已儲值的員工紀念卡作為年度花 …

街角舞出浮光掠影 港產 Poi 藝人歎仍屬小眾

  • 2017-10-31
  • 新報人
  • 記者:鍾梓儀編輯:陳樂彤
  • 2017-10-31

旺角行人專用區平日吸引不少街頭表演和廣場舞人士聚集,這夜卻添上迷幻的電子音樂。一身民族風打扮、長髮蓄鬚的藝人隨音樂舞動,火光在空中搖曳,以幾何 圖案劃破旺角黑夜。揉合了現代科技與原始氣息的 Poi 在香港雖不被重視,但仍有人奮力表演,望他日港人能雅俗共賞,共同享受一場視覺饗宴。 傳統毛利人藝術 混合電子幻化新潮流 Poi 一詞出自紐西蘭毛利語(Maori),指由繩子兩端接上球體製作而成的表演道具,亦可引伸為毛利人轉動手中道具,配合說唱的集體舞蹈。傳到西方後,Poi 演變得個人化和多元化,發展出各式各樣的表演形式,如強調道具和身體接觸的 Contact Poi、利用真火表演的火舞(Fire Da …

無聲仿有聲 默劇成傷健溝通橋樑

  • 2017-10-29
  • 新報人
  • 記者:陳翠珊編輯:蕭美玉
  • 2017-10-29

聽障人士未必能與一般人一樣,把每件事宣之於口,盡情表達。不過,他們的表 達能力並不因此而受制,有聽障人士選以默劇,不用對白說故事。默劇在港受眾雖然不多,但仍有人一直堅持默劇表演,甚至為聽障與健聽人士的交流建起一道橋樑。 健全人士重聲音 身體語言遜聾人 劇團「無聲模式」創辦人及藝術總監陳俊雄從事默劇演出近 20 年,他形容默劇不只是利用手語把每個字表達,而是要抽取每句說話背後蘊含的情感及反應,再以 肢體語言形象化地表達出來,「若要表達寂寞,我可能會蜷曲身體,或是走到舞台角落的位置坐下,然後瑟縮一角,突顯那種孤單的寂寞感覺。」 陳俊雄更認為,一般人慣常透過聲音及文字表達及接收,忽略了身體語言,「不 …

環團批環保飲管「不環保」 或造成另類浪費

  • 2017-10-27
  • 新報人
  • 記者:陳鈺霏編輯:黃靖茜
  • 2017-10-27

自 2007 年本港首個「無飲管日」舉辦以來,坊間開始推出環保飲管,材質以不銹鋼和玻璃為主。惟近日有環保組織對環保飲管的衛生安全及推行意義提出質疑,認為其達不到減塑效果,反而造成不必要浪費。 塗層易脫落 買環保產品反生廢物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朱江稱,現時市面存在低質量環保飲管,雖然價格低廉,但因使用廉價鋼材製造,令其壽命短暫,使用數星期後便出現塗層剝落,如消費者重新購 買並頻繁捨棄損壞的環保飲管時,反而會產生更多廢物。他又提到,日前有機構以派發紀念品方式,向市民提供環保飲管,但市民會否願意使用無從知曉,或會造 成另一種浪費,朱更反問「為什麼要使用飲管?」 朱江認為,類似環保產品似鼓勵外界「以消費 …

粵劇新秀「非同」凡響 不畏辛酸留守文化瑰寶

  • 2017-09-26
  • 新報人
  • 記者:鄧曦雯編輯:顧志恒
  • 2017-09-26

非同——非同凡響。父親為女兒起名字,記錄了對女兒一生的寄望:做個非同凡響、不隨波逐流的人。或許因此,當同輩甘於平庸安穩的人生,梁非同選擇了一條尤其困難的路,當一名粵劇演員。她嘗到生活的壓迫,受盡傳統的束縛,卻依舊堅定地踏岀虎度門,演活每個古老劇本的旦角梅香。 粵劇情迷源於黑白片 遊走劇團為當全職演員 梁非同與粵劇的聯繫始於一齣黑白電影。年幼的她偶然看到雛鳳鳴劇團《三笑姻緣》的黑白電影,對粵劇留下深刻印象,「覺得小曲很好聽,女主角又很漂亮」。小學五年級時,梁再次在電視看到該劇團的專訪,便上網尋找更多相關影片,享受琅琅上口的歌句在腦海裏縈繞的感覺。 「粵劇充滿古典美,長大後對它的文學、典故也感興趣 …

手造書蘊藏文化寶藏 揭頁間讀出温度

  • 2017-09-23
  • 新報人
  • 記者:陳彥彰編輯:郭曉韻
  • 2017-09-23

書的靈魂固然是其內容,但書本的用料、裝幀亦同樣講究,甚至背後隱藏著另一個大眾不曾 留意的故事。人手造書曾是製作書本的唯一方 法,惟機械盛行,令書本與製作環境及閱讀文 化的連結漸漸淡化。不過,香港仍有不少人以 各色各樣的方法,讓手造書重新受大眾關注。 製作講究 中西手造書大不同 手造書的製作非常講究,大至書脊形狀,小至釘裝用線,皆藏有巧思。而不同的釘裝方法亦影響書本的耐用程度。隨使用的物料、釘裝手法及書本外型,手造書分有不同種類,而本港的手造書大致可分為中式和西式, 中式手造書較為軟身,相反西方的書身則較硬,多以硬皮作封面。 細節看出地方文化與歷史 現代為方便依靠機器生產書籍,卻忽略了手造書的文 …

中醫供過於求 準醫師憂慮前景 學者:行業發展需有新思維

  • 2017-09-19
  • 新報人
  • 記者:湯銳彬編輯:陳雅筠
  • 2017-09-19

政府於 2012 年開始於港大力推動中醫,成立中醫中藥發展委員會,而今年的施政報告中,亦有提及興建中醫醫院及培養中醫藥人才等政策。有現於內地修讀中醫的香港學生表示,畢業後有意回港執業。惟最近發布的報告中指出,本港中醫現時出現人手過剩的情況。有學者提出,目前市場對中醫需求未飽和,中醫市場有待調節以緩和人手過剩。 非本地學生人數難統計 過剩問題或更嚴重 食物及衛生局 6 月份公布《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顯示現時中醫人手過剩 716 人,相當於 10.4% 全職中醫。報告又指,2012 年至 2016 年, 每年平均通過執業資格試,成為註冊中醫的人數有 204 人,當中有 48%為非 …

膠片招牌歷久不衰 手造顯特色

  • 2017-05-15
  • 新報人
  • 記者:翟睿敏編輯:朱家俊
  • 2017-05-15

香港的招牌聞名全球。招牌製法多樣,霓虹字、鑿字及金漆字等等。當中膠片招牌亦是當中一員。五、六十年代本地生產亞加力膠,膠片招牌逐漸普及,直至現在仍受大眾廣泛使用。科技發展令不少工序漸趨機械自動化,但手製招牌特色,無法被取代。 膠片豐儉由人 歷久不衰 招牌有不同的種類,如霓虹、鑿字等,當中只有膠片招牌歷久不衰。耀華膠片李健明指,暫時未有其他招牌做法能取代膠片,「霓虹招牌的消失是因為LED燈能將其完全取代,但膠片仍有它的存在價值。」膠片招牌的多樣性亦令膠片更優勝,李指膠片大少可自由調整,款式亦相當廣泛,「膠片招牌不只適合高貴場合或店舖的金漆招牌,莊重如診所亦可,平凡如街市亦可。製作膠片的經費可多可少 …

辛酸背後 清潔工的另一面

  • 2017-05-02
  • 新報人
  • 記者:李慧盈編輯:陳雅筠
  • 2017-05-02

清潔工人每天推著巨型垃圾桶穿梭於橫街窄巷中,有些路人會掩鼻而行、匆匆走過,更多人卻對他們視而不見。但清潔工背後的生活,除了被垃圾圍繞的低下階層,仍藏著截然不同的故事。 敬業樂業 以勤奮換取滿足感 群姐(化名)的丈夫早逝,三名子女均已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庭,她理應可以享受退休生活,不需為每月八千多元的收入勞碌。但這份工作對她而言,比賺取工資有多一重意義。群姐是97年來港的新移民,在地盤工作六、七年後轉行做清潔。她自信地說,一直以來工作的老闆們都對她「有讚無彈」,在數個月前,上水區主管也特意致電叫她回去幫忙。她肯做肯捱,不怕辛苦,連旁邊的工友都對他讚譽有加。 群姐每天獨自攜著一個個垃圾桶,在上水繁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