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新報人

港聞

李家超:施政報告選綠色寓和諧穩定 市民評特首中規中矩 亦有人讚果斷貼地

  • 新報人
  • 記者:林 幸言編輯:譚梓瑤
  • 2023-10-24

行政長官李家超將於明(25日)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他今早出席行會前會見傳媒表示,連日看到很多報道,知道大家十分關心施政報告,又稱會沿用綠色封面為主題,因綠色是象徵希望、生命力與和諧穩定的顏色。回顧過往一年特首成績,有市民認為李家超表現中規中矩,去年施政表現可接受,但對新一份施政報告沒有太大期望;亦有市民認為他比上屆政府更貼地和果斷,期望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更多惠及普通市民的新樓宇措施。 任職銀行業的陳先生表示,對新一份施政報告沒有什麼期望,指去年措施亦可接受。他認為李家超上任一年表現中規中矩,但主要受到加息等經濟因素影響局限了施政方針;另對有消息指施政報告會交代東九龍過山綫鐵路,他認為暫時未 …

港聞

建造業憂輸入外勞後無工開 削本地人薪酬或淪外勞「替工」

  • 新報人
  • 記者:林淑盈編輯:賴 小苡
  • 2023-10-18

香港建造業總工會今(18日)公布「建造業工人就業情況」意見調查結果,發現逾六成受訪者不贊成輸入外勞,憂慮外勞令本地工人薪酬減少,甚至無工開。 香港建造業總工會於今年9至10月間以電話形式訪問1326位會員,調查本地工人就業情況。結果發現68.9%受訪工人認為輸入外勞會令本地工人薪酬下降;54.6%人表示此舉會令本地工人失業,另亦有43%會員憂慮輸入外勞令本地工人淪為外勞「替工」。 香港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黃平解釋,由於聘請外勞採取月薪制,而本地勞工則為日薪制,以混凝土工人為例,外勞的月薪中位數為$37800元;本地工人日薪約$2700,以每月工作20日計算,月薪約$54000,較外勞高近4成。他 …

港聞

JPEX案後 四成港人無意持有任何虛擬資產

  • 新報人
  • 記者:陳 鈞延編輯:陳 泳藴
  • 2023-10-17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科大商學院)今(17日)發布有關虛擬資產投資取態的公眾意見調查結果。調查發現,市民對虛擬資產了解不足,僅有不足一成市民表示自己對虛擬資產有充足了解。加密貨幣平台JPEX案曝光後,市民投資相關資產的意欲更保守,有四成一受訪者表示無意持有任何種類的虛擬資產,較JPEX案曝光前大增12個百分點。 調查分兩階段進行,首階段調查於本年 4 月 24 日至 5 月 23 日進行,訪問逾 5700 名成年市民。第二階段則在加密貨幣平台 JPEX 涉嫌金融詐騙後,在 9 月 28 日至 10 月 20 日進行。調查顯示 JPEX 案件發生後,市民對未來持有虛擬資產的意欲下降,截至今個 …

港聞

自由黨調查稱9成受訪者不滿電動車充電站少 促咪錶位增充電設施

  • 新報人
  • 記者:戴慧豐編輯:陳 歴
  • 2023-10-13

自由黨今(13日)公布有關電動車計劃調查結果。逾9成受訪者認為應延長電動車「一換一」計劃及解決屋苑充電站不足問題,自由黨建議政府於咪錶位置增設充電設施。  自由黨中產權益關注組於於9月27日至10月10日進行問卷調查,收回632份回應,逾九成(90.4%)受訪者認為應於電動車「一換一」計劃屆滿後予以延續。另有超過九成(91.3%)受訪者認為所居住地區的電動車充電站完全不能或不能夠滿足區內居民的需求。市民希望政府縮短「EV屋苑充電易資助計劃」(下稱EV計劃)審批程序,為有關屋苑提供技術支援。 立法會議員李鎮強以太古城為例子,指現時區內超過2500個住宅車位;但太古城中心只有26個充電站,電動車車 …

港聞

十大傑青出爐六人獲獎 肌萎運動員何宛淇:沒有父母沒有今天成就

  • 新報人
  • 記者:柯 慕蓉編輯:吳 詠瑩
  • 2023-10-11

國際青年香港總會今(11日)公布今年十大傑出青年選舉結果,共有六人獲選,分別為硬地滾球運動員何宛淇,神經科學研究學者高浩、極地探險家張偉賢,少數族裔醫生馬承志,前港姐劉倩婷及佩劍運動員林衍聰。 十大傑青之一,硬地滾球運動員何宛淇坐輪椅出席記者會,她是香港首位參與硬地滾球BC3級別的運動員,去年其個人排名更達世界第一。自小患有肌肉萎縮的何宛淇表示,從小的夢想是成爲一個「能跑能跳」的普通人,惟因病需經常入院,令她曾一度灰心,希望母親放棄救助。後來感到身邊的人努力照顧自己,才感慨「點解之前自己咁傻?」。她提及母親的陪伴和鼓勵時不禁落淚,表示父母是自己的heroes(英雄),沒有他們自己就不會有今天的 …

調查指近八成港人睡眠不足

  • 2023-10-04
  • 新報人
  • 記者:雷 家寶編輯:黎 梓晴
  • 2023-10-04

生活易今(4 日)公布「港人睡眠習慣調查」,指出近 8 成港人睡眠不足,睡醒後容易出現頭暈、頭痛等。有大學生稱,自中學習慣晚上遲遲不睡,結果上課時總感疲倦,「個人好似昏迷狀態」,要服用精神飲品提神。 生活易於今年 9 月透過網上問卷了解港人睡眠習慣,共訪問 694 人。調查發現,有近近八成受訪者自覺睡眠不足,近六成甚至每天只睡 6 小時或以下,低於成人每天睡眠 7 至 9 小時的建議。 調查指出,有近半受訪者在睡眠不足的情況會出現專注力不足、頭痛、頭暈,或有發脾氣等情緒問題。就讀美術系的大學生 Josie 因處理學業,已習慣晚睡,晚睡後上課會感到「個人好似昏迷狀態,覺得個頭好沉重和頭痛嘅感覺」 …

港聞

躲在暗處的隱形人——專訪兩位香港口述影像員

  • 新報人
  • 記者:尹寶盈編輯:尹寶盈
  • 2023-07-29

在放映禮堂漆黑一片之下,舞台的正後方,彭晴拿著話筒,緊鎖眉頭,盯著大銀幕裡人物的一舉一動,描述著緊湊的戲情。台下坐著的人雙眼並沒有跟著畫面跳動,但他們卻跟隨著情節的推進,不約而同地笑起來。 台下坐著的正是一群視障人士,而他們之所以能夠享受電影,背後不少得的正是一眾口述影像員。其實不只是電影,在博物館裡、拳賽觀眾席上,不同的娛樂活動上都有像彭晴、梁凱程一樣的口述影像員,為視障人士及更多的觀眾填補缺口,讓他們重組視覺的碎片,成就一幅完整的畫面。 經歷傷痛尋找方向  彭晴:是我的救贖 「她總是講得很穩陣,不疾不徐,也形容得生動。」一名聽過彭晴多場現場口述影像的視障人士說。 在約15年前,經歷過婚姻的 …

港聞

未知生,焉知死?生死教育應成人生必修課

  • 新報人
  • 記者:文 樂瑤編輯:文 樂瑤
  • 2023-07-23

如果你能預知死亡何時到來,你會及早向親友交代臨終意願嗎?有人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仍未有把握時間向家人表達臨終意願,結果令親友處理相關事宜時心力交瘁,更令年邁的母親出現失憶的應激反應。同樣知道自己隨時都有可能離開人世,有人會選擇坦然面對,及早向親友交代好臨終意願,令親友可在實務和心理上準備面對自己的離世。 對死亡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源自他們接受生死教育的多寡,生死教育藉了解死亡來反思人生,減少死亡帶來的痛苦和遺憾,因此生死教育絕對是人生中重要的課堂。近年香港關於生死教育的討論越來越多,生死教育工作者嘗試以不同方式向大眾傅遞生死教育資訊,但教育工作往往只依靠民間機構自發進行,欠缺政策支援的生死教育遲 …

專題

生前無用死後有用 製造在世有用的「遺物」

  • 新報人
  • 記者:文 樂瑤編輯:文 樂瑤
  • 2023-07-23

有甚麼東西是在世時無用,卻在離世後有用?有三位年輕人交出了「遺物」這個答案,關於遺物有沒有用的思考源於三人參加了一個設計節,主題為「有(冇)用」,Heyson、Vicky、Hailey三人各有擅長的藝術媒介,他們選擇以「遺物」這樣生前無用、死後有用的事物為主題,創立了「遺物製造所」,以音樂、陶藝、文字談論生死,生死教育不再只限於接收資訊,「遺物製造所」從藝術角度看待死亡,令人更願意主動了解,嘗試為大眾創造一個抒發和討論生死的空間。 藉藝術形式談論生死 結合不同媒介引聯想 「遺物製造所」的三位創辦者背景各有不同,Heyson畢業於中文大學音樂系;Vicky畢業於浸會大學藝術系,主修陶藝;Hail …

採訪手記:從自殺者親友身上學到的一課

  • 2023-07-23
  • 新報人
  • 記者:符 芷琳編輯:符 芷琳
  • 2023-07-23

定下以自殺者親友為主角的題目時,我本著希望可以透過這篇報道為正在經歷、經歷過親友自殺離世而哀傷的人們帶來一點力量的想法,開始了準備。採訪後,聽過兩個個案——Elaine和Steve的故事、安寧服務社工梁梓敦、臨床心理學家葉惠蓮和網上心理支援平台「念念不忘」創辦人Savina的說法,又寫稿時重新整理過受訪者們的見解。這些都一遍又一遍啟發了我對面對親友自殺和面對死別的看法,令我更希望讀者在看完這篇報道後可以獲得反思。   思念與哀傷 自殺者的生存痕跡抹不走 做了五個訪問,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五位受訪者都不約而同地說出並沒有所謂「走出悲哀」。人們常說遇到傷心的事要「move on(不再沉溺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