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

從和理非到武力抗爭 非建制光譜不斷擴闊
- 2017-06-19
- 專題
- 新報人
- 記者:蘇沛資編輯:顧志恒
- 2017-06-19
香港主權移交廿年,大大小小的政治事件對擴闊政治光譜起了直接作用。97 回歸、23 條立法令傳統民主派崛起,2012 年政改爭議令激進民主派支持度提升,雨傘運動過後,助長了本土派與港獨思潮。香港民主派由「和平、理性、非暴力」演變至開始提出武力抗爭。有民主派人士認為光譜擴闊對本港有利,應集合非建制派力量吸納更多支持者。 反 23 條團結民主派 公民黨雛形誕生 香港民主同盟(港同盟)於 1990 年成立,為香港第一個政黨,當時成立目的是為了結合不同民主派派系以應付選舉,當中包括不少支持八九民運的成員。匯點則是成立於 1983 年的論政團體,並於 1992 年正式成為政黨。1994 年,港同盟及匯點合 …

膠片招牌歷久不衰 手造顯特色
- 2017-05-15
- 新報人
- 記者:翟睿敏編輯:朱家俊
- 2017-05-15
香港的招牌聞名全球。招牌製法多樣,霓虹字、鑿字及金漆字等等。當中膠片招牌亦是當中一員。五、六十年代本地生產亞加力膠,膠片招牌逐漸普及,直至現在仍受大眾廣泛使用。科技發展令不少工序漸趨機械自動化,但手製招牌特色,無法被取代。 膠片豐儉由人 歷久不衰 招牌有不同的種類,如霓虹、鑿字等,當中只有膠片招牌歷久不衰。耀華膠片李健明指,暫時未有其他招牌做法能取代膠片,「霓虹招牌的消失是因為LED燈能將其完全取代,但膠片仍有它的存在價值。」膠片招牌的多樣性亦令膠片更優勝,李指膠片大少可自由調整,款式亦相當廣泛,「膠片招牌不只適合高貴場合或店舖的金漆招牌,莊重如診所亦可,平凡如街市亦可。製作膠片的經費可多可少 …

本土字體成抗爭平台 設計師盼引港人思考
- 2017-03-07
- 新報人
- 記者:湯銳彬編輯:冼康琳
- 2017-03-07
自雨傘運動後,近年本土字體發展有如雨後春筍,由當日的「我要真普選」橫額到中港足球大戰的「香港勁揪」打氣旗,再到去年開放下載的「#自由香港楷書」。有造字者更決意不考慮商業用途,憑熱誠創作出兩套實際可用的電腦字體。「本土字」除了能傳承本土文化,創作者更冀能引起社會對教育和本港前途的思考。 香港人造香港字 力保本土字體 「我都有兒女的,要教小朋友寫字」,「#香港人造香港字」計劃發起人 #梁敬文 談到小學生學習寫字,但被老師更正後父母卻不得其解的情況時,透露出自己對這種教育矛盾的不忿。原來教育局於2007年重新編訂《香港常用字字形表》來統一中小學生的中文字,但這套規範只能在網上查閱,不能由一般電腦字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