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雨傘運動

人物

讜論侃侃廿五載,不折他錚錚鐵骨──專訪練乙錚

  • 新報人
  • 記者:鍾梓儀編輯:鍾卓瑜
  • 2017-06-26

他一頭白髮、瘦削身型,散發著儒雅的書生氣;雖不識武功,但飽讀中外詩書,用筆桿子批判政權。 讀經濟學出身的他,曾任教經濟學, 後獲邀加入《信報》,歷任總編輯、 社評主筆、特約評論員, 在紙上月旦時事廿五年,德高望重,人前人後獲敬稱「練總」。 曾進政府「熱廚房」謀事,卻終不得志,毅然出走外地數年, 回流後繼續筆耕,文章多番得罪權貴,後來更被《信報》封筆 —— 一副金絲眼鏡、一支健筆,見證了主權移交前後香港的風風雨雨。 秉筆直書 無懼四面樹敵 去年 8 月,練總接獲《信報》編輯部電郵通知,因經濟理由終止其專欄。輿論一 片譁然,有《信報》同事組成「抗議集團」 練乙錚關注組,替他向老總郭艷明抱不平、 討 …

專題

憶雨傘運動 學運領袖各有反思

  • 新報人
  • 記者:李奕鳴編輯:陳正心
  • 2017-06-21

 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學聯)和學民思潮在 2014 年 9 月 26 日衝入公民廣場,演變成雨傘運動。回想過去抗爭,學運領袖各有反思。雨傘運動之後,香港八大專院校蔓延對學聯的不滿,各大專院校紛紛展開公投退出學聯,最終學聯只剩 4 間大專院校。有學者認為,退聯使之後的學生運動欠缺了領導者。 集會後提罷課 鼓士氣增關注 2014 年 8 月 31 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普選問題和 2016 年立法會產生辦法的決定》(831 決定),為香港 2017 年特首選舉訂立框架。 當中 1200 人的提名委員會、過半數提名入閘下限、只可有 3 …

專題

雨傘運動時間線

去年 9 月 28 日,首枚催淚彈降落在金鐘的夏愨道,試圖蓋 過香港人爭取「真普選」的訴求,卻使更多人拿著雨傘走上 街頭。接著,香港下了 79 天的連場大雨,雨勢之大,沒有 人可獨善其身。一年過後,雨雖停了,但水珠久未消去。 經歷了這場大型社會運動的洗禮,「藍絲」、「黃絲」成政 治取態的新標籤,前者說這是非法堵路;後者堅稱為雨傘 運動甚至革命,社會愈趨分裂。是傘開,還是散開?翻開歷 史,回顧 79 日來發生過的事及背後的意義,或能窺看香港 未來走向。

人物

戴耀廷冀成民主造橋者

發起「和平佔中」的三子在雨傘運動的起始宣 佈「啟動佔中」,卻在最後選擇退下火線。 事隔一年,當年在報章撰文提出「讓愛與和平 佔領中環」的三子之一,戴耀廷,如何看傘運 後自己的定位?他說:「最符合我性格和能力 的,就只有擔任橋樑角色,聯合不同力量,這 是我最希望可以做到的事。」

人物

陳健民堅持走中間路線

政改終被否決,佔中三子之一的陳健民決定回 歸幕後。30 餘年民主路,陳健民形容自己一 直走鋼線。雨傘運動中,雖承受著不同派別的 人士責罵,然而他堅持以愛與和平的手法抗 爭,「總要有人堅持走在中間,不被邊緣化, 公民抗命才得以繼續。」

人物

無懼三度被捕 黃伯守村至政改否決

「甜酸苦辣,日曬雨淋」,黃伯這樣總結留守在添美新村的 200 多天。經歷了雨 傘運動的衝突、清場、留守、紥營,期間更 3 度被補,71 歲的他比年輕人更有能 耐。黃伯說自己「無包袱」,留守至政改否決一刻是要令「今生無悔」。

人物

回首傘運堅守民主前路

一班羽翼未豐的學生曾帶頭衝入公民廣場,更和政府就政 改展開對話,他們在雨傘運動中的主導角色轟動國際。從 前在大台呼號吶喊,號召學生加入佔領的學聯前副秘書長 岑敖暉已退出前線,決定專注學業。領導學聯重任交由前 常委、現任秘書長羅冠聰接手,羅又慨嘆壓力之大只有自 己知道。儘管運動已落幕,他們各自的民主路卻未完。

人物

藍絲領軍人物從佔中說起

在雨傘運動中,佔一席位的不僅是掀起這 場運動的黃絲帶,還有站在對立面、竭力 使佔領落幕的藍絲帶。歷時 79 天,黃藍之 爭亦維持了 79 天,甚至更久。唯有加上藍 絲帶的部份,才拼湊出更完整的佔領圖畫。

專題

警口供連番被質疑 檢控不當損法治

警方就佔領行動的檢控工作至今還未完結,但過去一系列與佔領有關的公眾事件檢控中,至少有十四宗案件的警員口供被裁判官質疑,甚至被斥不可信;部分案件控方更要賠堂費、律師費。有脫罪人士指警方口供中的指控與事實大相逕庭,要以網上片段證明清白。另有律師擔心接二連三的事件會影響警察在庭上作供的可信性,甚至影響法治。

專題

警力設備大增 執法透明度仍不足

傘運期間,警察以揮警棍擊向佔領者,施發胡椒噴霧,甚至催淚彈驅趕人群, 其執法手段惹來濫權之嫌。警隊人手及裝備在過去一年增加不少,根據今年 財政預算案,警務處在 2015-16 年度的預算開支達 168 億,包括研究引入具爭議 性的水炮車作人群管理用途,亦獲增撥款招募更多警隊新血應付示威活動。有議員 指警隊執法手法難監管,警方裝備資訊透明度亦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