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新報人

港聞

宋皇臺站、土瓜灣站揉合考古、藝術設計 顯示屏增車廂客量資訊

  • 新報人
  • 記者:姚超雯編輯:林穎茵
  • 2021-06-09

  港鐵屯馬綫將於本月27日全綫通車,連接九龍城和土瓜灣的宋皇臺站和土瓜灣站同日啟用。兩個車站都有特別的藝術設計,宋王臺站加入考古元素,土瓜灣站則混合了該區居民的故事。月台電子顯示屏亦增設車廂載客情況的資訊。     宋皇臺站暫時有A、B、D三個主要出入口,鄰近九龍城世運道及宋皇臺花園。C出口的出入路線視乎考古工作結果而定。車站大堂設有展櫃展示出土文物。連接B出入口的通道設有圖片牆展示藝術品的研究紀錄和創作過程。月台展出由本地陶藝家黃麗貞女士創作的《大地陶詞》,塑造春冬兩季更迭,晝夜輪替的景象。     土瓜灣站有四個出入口,當中A、C、D出入 …

港聞

本土青年意志辦反修例紀念活動 國安法下堅持為港人發聲

  • 新報人
  • 記者:王愷澄編輯:王春媚
  • 2021-06-09

反修例運動兩週年,新成立的學生組織「本土青年意志」舉行紀念活動,義賣反修例事件照片。組織成員坦言擔心活動會被當局打壓,又指在國安法下,害怕會有風險,但會堅持下去,形容他們「並沒有放棄的本錢」。 辦反修例紀念活動  為港人保留發聲空間  「本土青年意志」今日起,於深水埗Parallel Space,舉行名為「『走‧過』-七百三十日的六月九日」的修例運動紀念活動。活動以「歷史傳承」、「延續希望」和「集體行動」為主題,展示反修例運動期間的相片、聲音、影片,,同場義買獨立記者在運動期間拍攝的相片。「本土青年意志」召集人羅子維表示活動不單回望過去,更重要是,告訴港人仍然有不少人在不同範疇上堅持。 羅子維 …

港聞

《頭條新聞》被裁定辱警司法覆核案 通訊局一方指處理投訴要考慮2019年社運背景

  • 新報人
  • 記者:盧芍霖編輯:王春媚
  • 2021-06-08

通訊事務管理局去年裁定,香港電台節目《頭條新聞》一集內容侮辱警方投訴成立,並向港台發出警告。香港電台節目製作人員工會及香港記者協會提請司法覆核,案件今日續審。 通訊局代表、資深大律師陳樂信指,發警告並非針對港台,而是針對《頭條新聞》該集的節目內容。他指港台有廣播電視牌照,播出內容必須遵守牌照附帶的條件與責任。 陳樂信又指因應2019年社運,警民互信出現問題,若廣播節目出現詆毁警方的言論,必須小心檢視,又指節目雖以諷刺及誇張的手法表達,但背後是以事實為主,是基於現實生活中的人或事物,故節目中指警方穿上「武漢很多醫護人員可能從未碰過的保護衣」言論,並非單純戲劇效果,實屬扭曲事實,有損警方聲譽。 法 …

港聞

研究:疫情停課令兒童專注力下降 家長精神壓力臨近爆煲

  • 新報人
  • 記者:梁倩穎編輯:林穎茵
  • 2021-06-07

疫情下,本港學校停課多個月,兒童身心發展受影響。有研究發現,疫情後本港小朋友專注力下降情況惡化,多動症症狀評分亦升了近一成,反映症狀有惡化。 疫情下學童專注力不足問題加劇 香港兒科醫學院研究團隊在去年第一波及第二波疫情期間訪問29,202個有2-12歲學童的家庭,結果顯示停課期間,小朋友專注力問題惡化,多動症症狀評分比疫情前上升7.5%,反映症狀嚴重程度加劇。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副教授葉柏強醫生說,專注力不足的學童,根本無法上網課,疫情下令他們學業成績大倒退。 代表兒童情緒問題影響生活質素的評分,亦比往年下降約兩個百分點至76.79。醫生指有基層兒童個案,曾表示因家中缺乏口罩,被逼 …

專題

疫情下消失的街頭藝術 街舞圈另覓方式生存

  • 新報人
  • 記者:容倩文編輯:林穎茵
  • 2021-06-05

街舞,顧名思義是舞者在街道上跳的舞。作為一種帶有自由個性和反叛精神的街頭文化,舞者隨着音樂節拍舞動,以全身的活力帶來熱情澎湃的感覺。特別是在人來人往的香港街頭,舞者無視街上目光,表現了勇氣和自信。疫情一年,「街頭聚集」成為了禁忌詞,舞者只能將夢想移師到室內實踐,失去觀眾的街舞表演,難免扭曲了街舞精神。面對疫情打擊,「自由」和「反叛」的香港街舞圈也沒有因此停止,只是換個方式繼續生存。 記者:容倩文、何嘉龍 疫下舞者「無街可跳」 室內跳舞失意義 舞者龜仔跳了約3年街舞,他指疫情前,奧運站和觀塘海濱為跳舞熱門地點,又指出,不止街舞,甚麼類型的舞種也有。他回想當時,由於那裡是公眾場所,曾遇到不少人投訴 …

港聞

港大學生洗刷國殤之柱悼六四 學生會會長:不會輕易放棄傳統

  • 新報人
  • 記者:王愷澄編輯:林穎茵
  • 2021-06-04

六四32週年,港大學生會今日按照傳統「洗刷國殤之柱」。面對各種六四悼念活動被禁,港大學生會會長郭永皓表示不會輕易放棄傳統,又話六四真相不斷被淡忘,更加要守護真相,堅持舉行活動。有到場參與的學生表示,今年參加活動會有所擔心,但「該做的都會繼續做」。 港大學生會按每年慣例「洗刷國殤之柱」,以悼念六四事件的死難者。活動開始前,先由會長郭永皓讀出宣言,他重申活動的目的是守護六四真相、悼念死難者,及教育港大同學港大的歷史,之後他帶領出席的同學,為遇難者默哀一分鐘,及後開始洗刷國殤之柱。至於,另一悼念活動「重髹太古橋」,就因天雨關係,今日不會舉行,順延一星期。 今年六四的悼念活動相繼被禁,「洗刷國殤之柱」 …

港聞

王丹:維園燭光熄滅人心不滅 港人要堅持不要放棄

  • 新報人
  • 記者:王愷澄編輯:林穎茵
  • 2021-06-04

六四32週年,警方再以疫情為由,不批准支聯會在維園舉行六四燭光晚會。燃點了三十年燭光再次被禁,當年八九民運的學生領袖之一王丹,對此結果「不意外」,但相信只要有人記得八九年的六四,真相就不會被埋沒,又勉勵港人即使面對打壓,都不要絶望、不要放棄。 三十年燭火成精神支柱 打壓變成激勵 自1990年起,支聯會每年都會在維園舉行燭光晚會,悼念六四。王丹指晚會可視作是八九民運另一種形式的延續,看見六四沒有被遺忘,成為他堅持下去的動力,形容維園的燭光是他最重要的精神支柱。而今年維園未能再次見到燭光,王丹坦言一點也不意外,他說:「香港已進入政治的黑暗期,自國安法實施以後,中共已經下定決心,不允許香港再出現任何 …

港聞

公大調查:劏房戶滿意居住環境 擔心搬過渡房屋搬遷費貴

  • 新報人
  • 記者:張家禧編輯:林穎茵
  • 2021-06-03

公開大學聯同香港路得會於去年研究劏房家庭對過渡性房屋的看法,發現三分之二受訪者滿意現時生活環境,認為有屋住已經是「恩賜」。他們又指過渡性房屋舟車勞頓,需要大筆搬遷費,又要為子女辦轉校等繁複手續。 研究團隊於去年十二月與十五戶分別住在北區、荃灣和深水埗的劏房住戶進行深度訪談,了解其居住狀況,及對過渡性房屋和理想家居的期望。十五戶受訪家庭均為三至四人家庭,居住在平均九十平方呎、月租三千至四千元的單位,已經輪候公屋三至七年。 研究結果顯示三分之二的受訪家庭視過渡性房屋為「上樓」的中途站,希望於過渡性房屋住至獲編配公屋,但負責調查的路得會青欣中心主任鄧國禧回應,「三年上樓」只是承諾,不排除過渡性房屋的 …

港聞

支聯會:維園燭光不是唯一方式 市民可六四當日在全港亮起燭光

  • 新報人
  • 記者:潘明卉編輯:林穎茵
  • 2021-06-03

明日(4日)是「六四」三十二週年,亦是《國安法》通過後的首個「六四」。警方繼去年再次以疫情為由,反對支聯會舉辦六四遊行和維園燭光晚會。支聯會表示,燭光晚會是過去三十年最成功的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望市民力所能及、安全地悼念六四,令燭光每年都能延續下去。   疫情不能永遠作為禁止的原因 明年會繼續申請遊行集會 早前支聯會就警方反對六四遊行及維園燭光晚會提出上訴,最終遭駁回。支聯會常委盧偉明對此表示,警方或特區政府不能永遠用疫情作為原因去禁止或反對。支聯會明年會繼續申請遊行集會,他有信心在未來可以重返維園。     盧偉明又指,《公安條例》針對的是遊行和集會,其他悼 …

港聞

小店稱電話卡實名制減生意 手續繁複需時間人力

  • 新報人
  • 記者:鄧栩晴編輯:林穎茵
  • 2021-06-02

政府公佈電話卡將採實名制後,有電話卡專買店相信生意會大減,交易比以往繁複,或需更多人力物力和資源。有店舖稱只會提供網址給客人自行登記,不會要客人提供個人資料,而主力做外傭電話卡店舖則指會協助顧客登記。有市民擔心個人私隱長期被政府監控,手機資料易外洩。餐廳和運輸行業表明不太擔心,又指本身已參加電訊商上台計劃。     有專買電話卡和數據卡的店舖相信立例後生意會受影響,店舖負責人陳先生指現在普遍客人主要用數據,不太需要電話號碼,「市民登記完10張後,用完所有數據再需要用的話怎麼辦呢?這都給電訊商賺,我們小店沒得賺。」被問到實施後會否幫客人登記,他則指「當然要了解零售商和批發商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