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新報人

政府暫緩全民強檢 社交距離措施將分三階段放寬

  • 2022-03-21
  • 新報人
  • 記者:符 芷琳編輯:尹寶盈
  • 2022-03-21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21日)舉行記者會,報告穩控第五波疫情措施的中期檢討,宣布暫緩全民強制檢測計劃,並於4月21日後分三階段放寬社交距離措施。 林鄭月娥表示,根據本地及內地專家評估,現時本港確診個案仍然處於高位,加上香港社區組織動員能力弱,現階段難以實行全民強檢計劃。林鄭月娥指,暫緩全民強檢不等於與病毒共存,政府會持續監察疫情,待時機合適以及條件具備時,會考慮重啟計劃。 林鄭月娥指出,疫情仍然嚴峻,現行的社交距離措施將會維持至4月20日,沒有提早放寬的空間。在疫情沒有反彈及持續下降的前提下,措施會在4月21日後分在三個月內分三階段放寬。第一階段會重開部分處所及康文處轄下體育場所、博物館、表演場 …

專題

【文化專題】一針一線的藝術 繡花鞋歲月不枯

  • 新報人
  • 記者:陳洛蕎、鄭 敏婷編輯:姚超雯
  • 2022-03-12

「獨自立瑤階,透寒金縷鞋。」出自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菩薩蠻·隔花才歇廉纖雨》,繡花鞋自古便受文人雅士青睞,時常用於隱喻女性形象。而繡花鞋的歷史更是源遠流長,繡鞋的顏色和種類也用作區分穿着者的地位和民族,如民國使用綢緞製成的繡花鞋,一度是「富人」的象徵。 繡花鞋經歷過輝煌的時期,但隨着時代的轉變、各類新款鞋履的出現,以及社會經濟結構轉型,現下已逐漸式微,變成人們眼中的「老古董」。或許,終有一日繡花鞋會絕跡香港。   繡花鞋歷史悠長   針線之間皆心意 繡花鞋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時期的晉國 ,晉獻公希望百姓永遠記住他的文治武功和輝煌戰績,便勒令宮中所有女子在鞋面繡上十種花果紋樣,這便是初代的 …

專題

【人物專訪】自由攝影師梁奕豪:記者身份不再 記錄初心不變

  • 新報人
  • 記者:文 樂瑤、何 歡鳴編輯:姚超雯
  • 2022-03-11

2015年從香港浸會大學電影系畢業的梁奕豪,現時是一名「自由攝影師」。對此稱呼,他頗為無奈地表示,「動聽一點就叫自由攝影師,直接一點就是失業」。即使此刻不再是媒體攝影記者,他的鏡頭依舊聚焦於時事。正如梁奕豪所言「Once a(一旦是一名) 記者,Forever a (永遠是一名)記者」,他不是被記者的頭銜所吸引,只是他熱愛做的工作崗位剛好叫「記者」。   《立場》停運後失業 歎失投緣新聞機構 梁奕豪甫坐下來便笑着安慰我們,「放輕鬆,不用緊張,我也訪問過人。」這番話使他更像是與我們閒談的前輩,而不僅是一位受訪者。從記者變為受訪者,他並沒透露出半分緊張與不自在,而是處之泰然,將自己的故事 …

港聞

【葵廣式自救:小店「聯乘」 餐牌集大成】

  • 新報人
  • 記者:WONG Ching Man、龍德文編輯:WONG Ching Man、龍德文
  • 2022-03-10

第五輪疫情加上疫苗通行證的實施,到商場消費的人流大減。有商場內的食肆小店為了生存,推出「聯乘」外賣計劃。顧客可以在網上落單,一次過選取多間食店的食物,再由小店統一收集,送到樓下甚至商場外供客人自取。有食客表示歡迎,認為小店聯手後餐單比以前更加豐富。 記者:黃靖文 龍德文 指導老師:呂秉權 緊貼更多資訊:https://spyan-jour.hkbu.edu.hk/ Facebook:廣播新聞網 Broadcast News Network Instagram:hkbubnn

專題

【人物專訪】眾散了 還有人——專訪前中國新聞記者翁維愷

  • 新報人
  • 記者:梁倩穎、黃 嘉妍編輯:尹寶盈
  • 2022-03-08

這一天,《眾新聞》的辦公室比平日更沸沸揚揚,交談聲與鍵盤敲打聲此起彼落。有人左右翻找以往的拍攝刪減片段,有人忙於校對晚上播出的最後一集報道,有人招呼着特意來訪的同行朋友。翁維愷卻在一片喧鬧中埋頭伏案,默默趕寫着尚未完成的最後一篇報道——中國公民記者張展被判入獄一周年。 在5年的中國新聞記者生涯中,翁維愷曾赴武漢採訪報道當地的封城情況,也先後經歷了《有線新聞》裁員潮及《眾新聞》停運的事件。他坦言,暫未決定日後的去向,但仍期望自己能當一名「說真相」的記者。   反思自己:我準備好了嗎? 2022年1月2日,網媒《眾新聞》宣布,從1月4日起停止營運。身為其中國組記者的翁維愷得知消息後,儘管 …

港聞

調查:近四成受訪女性曾遭性暴力 發起團體倡政府設基金援助

  • 新報人
  • 記者:黃 可兒編輯:尹寶盈
  • 2022-03-07

平等機會婦女聯席、九龍崇德社、嶺南大學社會學及社會政策學系(下稱發起團體)在去年訪問1,044名女性,今(7日)發布調查報告。結果顯示,近4成受訪女性曾遭性暴力,近3成更是親密伴侶的暴力行為。發起團體指出,親密關係中的混合形式暴力如言語恐嚇、被切斷經濟來源或社交等,嚴重影響婦女精神健康,建議政府設支援基金等庇護,提供經濟及法律援助。 近4成受訪女性遭性暴力 逾6成遭前任伴侶、親友施暴 發起團體指出,在37.54%遭遇性暴力的受訪女性中,超過6成人是被認識的人施暴,包括前任伴侶、朋友、親屬等。約3成曾經因帶有性意味言語而感到不安或難堪及曾遭受非插入式性侵犯,超過7成的受訪者稱不知如何反應。 發起 …

港聞

【新聞專題】泰加退保風波未了 的士投保問題未決

  • 新報人
  • 記者:何 嘉龍、廖珮言編輯:尹寶盈
  • 2022-03-07

的士保險業龍頭──泰加保險有限公司(下稱泰加保險)在2021年12月底突然去信通知約10,000名的士車主,聲稱會於7日通知期後退保,在業界掀起軒然大波,保險業監管局其後宣布接管泰加保險,將保單限期延長至2月5日,同時委任會計師行進行審查。此次風波後,業界亦計劃自行營辦的士保險,但後續的車保去向仍存在不少爭議,尚未有定案。   通知倉卒或令的士司機無保駕駛  4承保公司熱線無人接聽 據九龍的士車主聯會有限公司(下稱車主聯會)主席任太平透露,泰加保險是以掛號信形式發出退保通知書。他批評此舉令不在香港的的士車主未能接獲有關消息,亦未能及時通知租車的的士司機,導致他們有機會在沒有保險的情況 …

港聞

【2022年財政預算案】逾百億做檢測買疫苗 社協批無助基層市民

  • 新報人
  • 記者:朱 家頤、廖珮言編輯:尹寶盈
  • 2022-02-23

因應第五波疫情持續惡化,《財政預算案》今(23日)宣布撥款逾600億助抗疫,包括興建隔離設施、逾百億採購快速測試劑等抗疫物資及增購疫苗等。政府欲「谷針」,但專家認為要提升長者接種率仍有困難,亦有社區組織批評抗疫政策未能有效幫助基層市民。 港府再度撥款「谷第三針」 專家稱長者接種率趕不上疫情 《預算案》增撥60億元購買疫苗,希望提升「加強針」(即注射第三針新冠疫苗)的接種率。中大生物醫學院院長陳文樂表示,推行「加強針」對控制第五波疫情有一定作用,能有效預防重症。但他認為政府應針對高危人群,加大推廣接種疫苗的力度,特別是老人家。他形容Omicron疫情「快來快去」,而老人群組是目前的大問題。 根據 …

港聞

【2022財政預算案】政府再派一萬元消費券 新設租金開支可扣稅

  • 新報人
  • 記者:文 樂瑤、符 芷琳編輯:姚超雯
  • 2022-02-23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今(23日)發表新一年度《財政預算案》,宣布分兩期派發共10,000元電子消費券,18歲或以上永久居民及新來港人士就可領取,首期4月發放,預計660萬人受惠。另建議增設住宅租金開支扣除,上限10萬元,以減輕沒有住宅物業的打工仔租樓的負擔。 陳茂波表示,上一輪消費券計劃已經登記的630萬市民,於4月就可以先獲發放5,000元消費券,餘下5,000元會與新登記人士一齊於年中分批發放,預計涉及664億財政支出。他期望計畫可以鞏固商戶及市民使用電子支付的習慣。 陳茂波在預算案又建議,2022/23課稅年度起新設住宅租金開支扣稅,每年扣除上限為10萬元,草案將於今年第二季提交立法會審議。 …

港聞

民主黨倡派萬五現金 逾七成受訪者望現金取代消費券

  • 新報人
  • 記者:何 歡鳴編輯:尹寶盈
  • 2022-02-21

民主黨今(21日)發布民調結果,顯示逾7成受訪者要求政府發放現金而非消費券。民主黨建議政府派發15,000元現金,並要求當局明確提供全民強檢等防疫措施的後續安排,以緩解市民不安情緒。 民調:7成人倡派現金 陳堡明稱安撫憂慮先於經濟 民主黨在本月8日至19日,透過語音形式抽樣訪問555位市民,超過7成受訪者認為政府應該派發現金。民主黨財經及金融發展政策發言人陳堡明指,政府最初推出消費券是為了提振經濟,透過刺激市民消費提升經濟活力,令不同行業在疫情間得以受惠。但目前疫情嚴峻,若繼續因此使用消費券強迫市民消費,或會增加人群在商場等地方的聚集風險,並非最有效的惠民措施。他強調,目前市民面對的是失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