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報人 24-25 第三期
電影業復甦路漫長 串流平台有助發展?
- 2025-04-15
- 專題
- 新報人
- 記者:張可盈、黃泳言、蔣家琪編輯:林子明、黃智瑩
- 2025-04-15
2024年上映的《破·地獄》和《九龍城寨之圍城》斬獲破億票房,但全年總票房仍創下近13年來的新低,原因何在?開戲數量減少、電影票房不濟加上市民看電影的習慣環環相扣,形成惡性循環,導致香港影業陷入低潮,復甦之路仍然漫長。 為推動影業發展跟上潮流,香港電影發展局推出串流平台內容開發計劃,目前已進入第二輪評核。香港影業如何走出寒冬?答案似乎仍是未知數。 兩部破億電影未能帶動全年總票房增長 截至2024年12月31日,《破·地獄》累積香港票房達1.4億港元,成為全年票房總冠軍;《九龍城寨之圍城》則以1.08億港元位列第二。然而,2024年香港全年總票房收入僅為13.4億港元,創下除疫情期間近13 …
採訪手記Podcast|Pokémon對戰成熱潮 翻開卡牌背後故事
- 2025-04-10
- 港聞
- 新報人
- 記者:陳詠鋒、蘇俊希編輯:黃佳穎
- 2025-04-10
你的手機有下載Pokémon嗎?還是堅持追求實體卡牌對戰?無論是那一種對戰方式,都是對Pokémon的熱愛。《新報人》希望透過報道,「翻開」兩代人的故事,聆聽他們對於玩法的想法與情感。Podcast中記者會分享採訪經歷。 請即到新報人YouTube/Spotify/Apple Podcasts足本收聽 YouTube按此收聽 Spotify按此收聽 Apple Podcasts按此收聽 記者:陳詠鋒、蘇俊希 主持:黃佳穎 指導老師:林穎茵 不同時代同熱愛 Pokémon卡牌遊戲跨世代
不同時代同熱愛 Pokémon卡牌遊戲跨世代
- 2025-04-10
- 副刊
- 新報人
- 記者:陳詠鋒、蘇俊希編輯:鄭宇霞
- 2025-04-10
一張Pokémon卡牌不僅是遊戲中的道具,亦是珍貴的收藏品、承載著深厚的情感和回憶。走進線下「道館」(現指卡牌店舖提供於玩家對戰的空間),「訓練家們」手握牌組,聚精會神地思考最佳的對戰策略。他們的思緒隨著卡牌翻動而起伏,時而陷入沉思,時而發出驚呼,整個現場被熱情所包圍。這個虛擬與現實交融的卡牌世界正掀起一場前所未有的浪潮,無論任何年紀或性別,人人都樂在其中。 重拾兒時回憶 延續卡牌情懷 初代卡牌玩家Tim於1999年首次接觸到Pokémon實體卡牌遊戲,他憶述當時電視台開始播放Pokémon動畫,自己早前亦有在GameBoy(任天堂發售的第一代掌上遊戲機)玩過相關的Pokémon遊戲,見證了遊 …
採訪手記|「無煙校園」見煙頭
- 2025-04-04
- 新報人
- 記者:吳懿洛、余昕蓓
- 2025-04-04
記者:吳懿洛 — 查證大學生校內吸煙,真的如此嚴重? 老實說,在起題時我不太認為專題能完成。當時想起朋友提過同學很愛吸煙,甚至有人自發放幾個鐵罐在學校附近的煙地,大家便會聚集吸煙。我當時的反應是「有無咁誇張呀」,這亦是我到訪各校時的疑問。萬一找不到校內的煙地、找不到煙頭、找不到目擊證人,專題豈不是不成立?問了各校朋友,很多人都沒有在學校看過人吸煙。幸運是,找到了很多健談的受訪者,得到很多額外資訊,使過程順利多了。完成專題後,發現事實真的「咁誇張」,某些學校的確存在煙竇,滿地煙頭。另一困難是找學校解釋和專家評論,截稿前都沒幾間學校願意提供數據,甚至得不到回覆,亦找不到評論的專家,收窄了專題的討論 …
「無煙校園」見煙頭 宿舍吸電子煙普遍
- 2025-04-04
- 專題
- 新報人
- 記者:余昕蓓、吳懿洛編輯:張智浩
- 2025-04-04
「大學好多人都會喺Hall(宿舍)食煙,喺嗰度文化食電子煙是好小事。」曾入住大學宿舍的陳同學指室友長期於房間內吸煙,最後決定搬離宿舍。「無煙校園」推行近20年,但記者走訪八間大學,部分後樓梯、甚至草地都見到有煙頭,有學生承認在宿舍吸食電子煙。本報向各大學查詢,有大學回覆若發現違規會警告甚或處分,但就未有披露相關數字。 宿舍吸煙很平常 非吸煙者何處去 浸會大學陳同學的前室友經常會在房間吸食電子煙,「基本上你見到佢,佢都係食緊。」她們的房間只有單邊窗,煙味難以消散,「啲衫有嗰浸電子煙嘅味,最大困擾喺呢度,陣味係辟唔走。」 陳同學曾在洗手間看見殘留的煙灰,懷疑室友會在洗手間內吸食傳統香煙。 陳同學曾 …
我不識字,但我出書 輪椅天使望餘生報答社會
- 2025-04-02
- 人物
- 新報人
- 記者:陳巧恩、王嘉麗編輯:邵子峰
- 2025-04-02
人來人往的花園街有一位「輪椅天使」,叫蘇金妹,她投入義工服務幾十年,希望趁自己仍有能力時盡量幫更多人;她更向朋友借錢出版自傳《蘇金妹的傳奇一生》,然後每天穿梭港九新界「推銷」;她希望以自身經歷鼓勵讀者,「蘇金妺都得,點解佢哋唔得?」 十五歲一次意外 開啟義工人生 十五歲那年,蘇金妹與弟妹玩捉迷藏時意外墮下,頭部受傷;康復後她的腰骨開始疼痛,但因為家人不了解傷勢,只用跌打酒為她纾緩痛楚;時值 1967年暴動,醫療服務受阻,延誤了蘇金妹的治療,結果令她雙腳不能動彈。她直言自己當時就像一個「廢人」,「唔食飯,唔做運動,唔梳頭,乜都唔做,我想死㗎。」 意外之後,當年十五歲的蘇金妹對前路感到迷惘,後來醫 …
採訪手記Podcast|陌生電話成習慣 從生活中找題材
- 2025-03-31
- 新報人
- 記者:鄭凱安、黃欣盈編輯:黃佳穎
- 2025-03-31
你一日收幾多個陌生電話?收無聊電話是平常事,但就成為今期新聞專題的故題。《新報人》希望透過報道,從另一角度看事情,令大眾明白打電話一方的無奈;醫護人員為了打通電話又有什麼方法?市民錯失電話的後果?在今集Podcast中記者會分享採訪經歷。 請即到新報人YouTube/Spotify/Apple Podcasts足本收聽 YouTube按此收聽 Spotify按此收聽 Apple Podcasts按此收聽 記者:鄭凱安 Catherine、黃欣盈 Connie 主持:黃佳穎 Hazel 指導老師:林穎茵 陌生來電多不接 醫護聯絡難打通
陌生來電多不接 醫護聯絡難打通
- 2025-03-31
- 專題
- 新報人
- 記者:鄭凱安、黃欣盈編輯:許慧敏、林凱悠
- 2025-03-31
每日大家都可能收到無聊電話,有市民選擇「斬腳趾,避沙蟲」拒絕接聽所有陌生來電,但就可能錯失重要電話。有醫生直言試過病人情況危急要致電家屬,「打左半個鐘,原來封鎖左來電」,有護士慨嘆與病人聯絡如玩「緣份遊戲」。 打不通的電話 鈴聲響起,手機屏幕是陌生號碼,這可能是大家的日常,有人會按收線,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副主席郭宏駿醫生就選擇接聽,訪問期間電話兩度響起,答問被打斷。郭醫生無奈道:「15分鐘入面有兩個啦,無講嘢收咗線。」郭醫生解釋會寧願先接聽避免錯過任何重要電話。因他明白打緊急電話的一方,每次都希望對方接電話。 郭宏駿表示醫院來電常被市民誤以為是騷擾電話而被拒絕接聽。他記得有病人情況轉差,必須 …
「磚磚」有味:從襯托到「操縱」路人 街道路磚設計有學問
- 2025-03-30
- 副刊
- 新報人
- 記者:盧泳蓓、譚櫻芝編輯:符文詩
- 2025-03-30
上環永樂街的巨型「羅盤」、路德圍的「加速帶」、大會堂的灰白網格,你有注意到這些香港街頭的路磚設計嗎?現時香港約有三成半行人路由路磚鋪設,除了方便道路維修,其灰、棕、紅的用色也能減少眩光,有些別出心裁的鋪排更能展現地區文化,甚至無形中「操縱」著我們的步伐。這些精心設計的路磚,背後究竟蘊含著甚麼樣的建築學秘密 ? 城市漫遊 探索路磚設計奧秘 孩提時代的你或許試過因無聊、貪玩而不自覺地在行人道上玩起「踩地磚」遊戲,然而隨著年歲漸長,或許已不再參與那略顯幼稚的玩意,没有再留意地面上的路磚。 常被我們忽略的路磚,其實在設計上無論是鋪法、顏色或材質,都花了不少心思。記者分別與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學生許 …
採訪手記|人專初嘗試 從經驗中學習
- 2025-03-25
- 新報人
- 記者:張美欣、梁家俊編輯:陳晉剛
- 2025-03-25
很感恩我們第一次的人物專題訪問對象是 Sonya,由於經驗不足,採訪過程中出現突發狀況或未夠好的地方,她始終包容,甚至會給予我們建議和幫助。 還記得一訪的時候,我們連把相機架在腳架上也不會,幾番嘗試亦未能成功,Sonya 一直在旁邊耐心等待,後來更與我們一起研究,成功幫我們架好相機。我們不好意思地道歉和道謝,她笑著寬慰:「第一次呀嘛!」 結束二訪後,我們本以為忙碌的 Sonya 會離開,她竟和我們一起在餐廳用餐。作為前輩的她給予我們建議,包括問問題流程和追問的技巧。此外,我們一起從大學選科聊到她以前在其他地方學習的經歷,再聊到旅行和對職涯的迷茫。此刻的我們,比起記者和受訪者的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