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最新

財經

恒指升38點終止六連跌 石油股造好內房物管受壓

  • 記者:張 浩楊編輯:張智芬
  • 2023-09-14

美國8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稍高於預期,市場憂慮聯儲局加息機會增加。恒指今早(14日)高開92點,但其後乏力⼀度轉跌,失守萬八關口。午後反彈,全日收報18047點,升38點或0.21%,萬八關失而復得,終止六連跌。恒生國企指數收報6275點,升39點或0.63%;恒生科技指數收報4059點,升17點或0.44%。港股全日成交額逾816億元。 80隻藍籌股中41隻都有升幅,藍籌股成交金額逾333億元,佔大市成交44.89%;匯豐(0005)升1.27%,收報59.75元,貢獻恒指19點升幅;友邦保險(1299)跌2.23%,收報65.55元,拖累恒指下跌28點。 信誠證券聯席董事張智威指,沙 …

港聞

黃大仙站電纜故障 重開五小時內再關站 黃大仙中心地庫未能重開

  • BNN廣播新聞網
  • 記者:陳浩然、鄭希敏、鄧鈞尤編輯:蔡松運、蕭詠嵐、黃淳謙、蘇博韜
  • 2023-09-14

港鐵黃大仙站附近架空電纜因星期四水浸出現故障,早上一度重開後,不足五小時再度關站。港鐵職員疏散乘客,有乘客不滿到場後才知道車站關閉,批評港鐵安排混亂。毗鄰的黃大仙中心地庫仍有積水,暫時未有重開時間表。 由記者陳浩然及鄭希敏報道 記者:陳浩然、鄭希敏、鄧鈞尤 編輯:蔡松運、蕭詠嵐、黃淳謙、蘇博韜 指導老師:潘蔚林 緊貼更多資訊:http://spyan.jour.hkbu.edu.hk/ Facebook:廣播新聞網 Broadcast News Network Instagram: hkbubnn #廣播新聞網 #BNN #香港 #水浸 #黑雨 #破紀錄 #港鐵 #黃大仙站 #架空電纜 #關站 …

港聞

記者直擊:黃大仙站壞架空電纜又關站

  • BNN廣播新聞網
  • 記者:鄧鈞尤、鄭希敏、陳浩然編輯:蔡松運、黃淳謙、蘇博韜
  • 2023-09-09

星期六早上約9時55分,港鐵指由於黃大仙站附近架空電纜故障,黃大仙站需即時關閉,觀塘線石硤尾至彩虹站服務暫停。港鐵職員於早上十時前緊急疏散站內約120位乘客。有消防及警方到場,亦有穿紅色背心的港鐵職員維持秩序。警方接報指,黃大仙站往彩虹方向月台架空電纜有冒煙及火花。港鐵指參考過往經驗,預計要2小時處理。 港鐵人員正進行搶修。經初步檢查,發現是黃大仙站往調景嶺方向的月台隧道頂有輕微滴水,水滴在架空電纜絕緣體上,因而影響供電。港鐵初步相信是與前晚暴雨水浸有關,之前的檢查中並沒有發現該位置滴水。 星期四晚開始全港下暴雨,多區嚴重水浸。黑雨警告維持接近17小時,期間洪水湧入黃大仙站,站內全浸。 星期五 …

港聞

記者直擊:筲箕灣山泥傾瀉冧巨石阻交通

  • BNN廣播新聞網
  • 記者:黃凱晴編輯:蔡松運、蕭詠嵐、黃淳謙
  • 2023-09-09

星期五凌晨,在筲箕灣耀東邨耀興樓同耀明樓對出發生山泥傾瀉,有大量巨石塌落在耀興道。 而山泥亦淹沒耀興樓與耀明樓之間的籃球場。 落石大約有三架巴士長,令不少駛經耀東邨的巴士路線受影響,現時均暫停服務,包括往筲箕灣的77號、99號、110號巴士等。 星期五約下午四時十五分,有路政署、工程承辦商,水務處、清潔工人和警方到場處理,亦有約10架泥頭車,相信將展開清理工作。 有清潔工人用鐵鏟移除部份沙石。 記者:黃凱晴 編輯:蔡松運、蕭詠嵐、黃淳謙 指導老師:潘蔚林 緊貼更多資訊:http://spyan.jour.hkbu.edu.hk/ Facebook:廣播新聞網 Broadcast News Ne …

港聞

【圖輯】黑雨襲港逾16小時破記錄 一覽多區水浸情況

  • 新報人
  • 記者:郭穎琳、吳佩怡、邱煒峰、陳康正編輯:容 嘉儀
  • 2023-09-08

天文台昨(7日)晚上11時05分發出黑色暴雨警告,這是今年第一個黑雨,亦是自98年開始紀錄以來發出最長的時間,直到今(8日)下午3時40分才除下,足足逾16小時。 這場長命雨,令多區水浸、路陷和山泥傾瀉,新報人記者走訪各區,紀錄不同地區的災情,希望透過圖片、影片好好紀錄這場五百年一遇的黑雨。 【柴灣】 採訪手記一)既然走不了 唯有留下來 記者昨晚(7日)約11時到達柴灣,還未踏出路面,地鐵站內已出現小型水浸。面對這場五百年一遇的豪雨,一眾記者都猝不及防,沒有太多裝備,只是一雙球鞋套上膠袋,便踩進水深及膝的路面。但更深的困難還在前面—柴灣環翠邨停車場。整個停車場被這場黑雨完全淹沒,一眾車主無助地 …

港聞

黑雨下多區水浸 雨量破過百年紀錄 交通幾乎癱瘓

  • BNN廣播新聞網
  • 記者:蔡松運、詹 淳茵、莊靖彤、蕭詠嵐、譚美兒、Tin Ching Thira PANG、蘇博韜、李靜琳編輯:蔡松運、潘蔚林
  • 2023-09-08

【不斷更新】 【21:39】政府:極端情況午夜12時結束 【17:54】醫管局:截至下午5時15分 黑雨懸掛時共132人受傷入院 其中4人情況嚴重 【17:38】九巴:除龍運A43P線外 超過160條路線恢復有限度服務 【16:45】天文台取消黃色暴雨警告信號 【15:40】天文台改發黃色暴雨警告信號 【15:20】陳國基:今晚9至10時再公布極端情況是否需要延長 【15:16】保安局:接獲深圳通知後已即時通知其他部門行動 【15:07】卓永興:今次暴雨情況明顯 相信市民已經知道 無需透過緊急警示系統通知市民 【14:58】勞福局:極端情況生效時 僱主不應要求僱員返回工作地點 上下班安排應按8 …

港聞

聽見港產片:口述影像填補了我們的缺口

  • 新報人
  • 記者:尹寶盈編輯:尹寶盈
  • 2023-07-29

記者:尹寶盈 「我什麼電影都會看,就算不太喜歡的也好,某程度是我們的權利。」關志偉聲音帶點沙啞,緩緩說起自己的經歷。 67歲的關志偉從六歲起雙眼失明,卻是一個電影迷。說起最近上映的《正義迴廊》、《毒舌大狀》,他都「看」過,「黃子華在法庭上大大力拍枱、大大聲罵權貴那些都深刻,有種置身在現場的感覺」,他回味起剛看過不久的港產片。 看不到大銀幕的畫像,但透過演員聲音,再配合動作、環境等描述,他可以欣賞電影的情節,細味出戲中心思––這正是口述影像,不單是輔助娛樂的工具,更是視障人士擁有想像自由的出口、與社會連結的途徑。 港產片捲土重來之際 失明者跨過視障隔閡 從周星馳喜劇到王家衛愛情片,「香港電影」招 …

港聞

未知生,焉知死?生死教育應成人生必修課

  • 新報人
  • 記者:文 樂瑤編輯:文 樂瑤
  • 2023-07-23

如果你能預知死亡何時到來,你會及早向親友交代臨終意願嗎?有人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仍未有把握時間向家人表達臨終意願,結果令親友處理相關事宜時心力交瘁,更令年邁的母親出現失憶的應激反應。同樣知道自己隨時都有可能離開人世,有人會選擇坦然面對,及早向親友交代好臨終意願,令親友可在實務和心理上準備面對自己的離世。 對死亡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源自他們接受生死教育的多寡,生死教育藉了解死亡來反思人生,減少死亡帶來的痛苦和遺憾,因此生死教育絕對是人生中重要的課堂。近年香港關於生死教育的討論越來越多,生死教育工作者嘗試以不同方式向大眾傅遞生死教育資訊,但教育工作往往只依靠民間機構自發進行,欠缺政策支援的生死教育遲 …

專題

生前無用死後有用 製造在世有用的「遺物」

  • 新報人
  • 記者:文 樂瑤編輯:文 樂瑤
  • 2023-07-23

有甚麼東西是在世時無用,卻在離世後有用?有三位年輕人交出了「遺物」這個答案,關於遺物有沒有用的思考源於三人參加了一個設計節,主題為「有(冇)用」,Heyson、Vicky、Hailey三人各有擅長的藝術媒介,他們選擇以「遺物」這樣生前無用、死後有用的事物為主題,創立了「遺物製造所」,以音樂、陶藝、文字談論生死,生死教育不再只限於接收資訊,「遺物製造所」從藝術角度看待死亡,令人更願意主動了解,嘗試為大眾創造一個抒發和討論生死的空間。 藉藝術形式談論生死 結合不同媒介引聯想 「遺物製造所」的三位創辦者背景各有不同,Heyson畢業於中文大學音樂系;Vicky畢業於浸會大學藝術系,主修陶藝;Hail …

採訪手記:從自殺者親友身上學到的一課

  • 2023-07-23
  • 新報人
  • 記者:符 芷琳編輯:符 芷琳
  • 2023-07-23

定下以自殺者親友為主角的題目時,我本著希望可以透過這篇報道為正在經歷、經歷過親友自殺離世而哀傷的人們帶來一點力量的想法,開始了準備。採訪後,聽過兩個個案——Elaine和Steve的故事、安寧服務社工梁梓敦、臨床心理學家葉惠蓮和網上心理支援平台「念念不忘」創辦人Savina的說法,又寫稿時重新整理過受訪者們的見解。這些都一遍又一遍啟發了我對面對親友自殺和面對死別的看法,令我更希望讀者在看完這篇報道後可以獲得反思。   思念與哀傷 自殺者的生存痕跡抹不走 做了五個訪問,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五位受訪者都不約而同地說出並沒有所謂「走出悲哀」。人們常說遇到傷心的事要「move on(不再沉溺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