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最新

人物

前線急救員: 叛逆過後洗心革面 背負反光衣拯救生命

  • 新報人
  • 記者:林芷淇編輯:鄭詩敏
  • 2019-12-31

  游走於示威者和警方之間,Angus (化名)是反修例運動之中的前線義務急救 員。年少叛逆的Angus一度誤入歧途,但他 從歷奇訓練之中重新找到定位,改過自新。   如今,他無懼槍火走到前線救援每個 傷者,儘管曾經身中催淚水炮、胡椒噴霧, 更目睹身邊人中槍倒下,但他仍然希望 盡自己能力幫助年輕人,不願獨善其身。 少不更事 出獄後洗心革面   穿梭於煙霧間,Angus穿上反光背心,齊裝上 陣,站在最前線不慌不忙地為「戰場」上的傷者處 理大小傷口。在朋友安排下,Angus於6月12日聯 同一眾專業人士組織義務急救小隊,之後幾乎每次 示威活動都出動。看着在前線奮力抗爭的青年人, Angus憶起年少 …

人物

重慶大廈偏見不再 與港人共患難的印裔社工—Jeffrey Andrews

  • 新報人
  • 記者:叶釗穎編輯:李蕊晴
  • 2019-12-27

重慶大廈外擁擠的人群中,他背著吉他,黝黑的手將一杯水遞至白皙的手中,口 中吶喊著「We Connect!」,他與路過的遊行人土微笑、擁抱、交融。他是土生土長的印度裔香港人——Jeffrey Andrews (Jeff)。作為香港第一位印籍社工,他的成長經歷並非一帆風順,職場生活也困難重重,但在港人面對危難之際,他主動挺身而出,只因他相信社會之中所有人不分彼此,應該互相扶持。 撰文、攝影:叶釗穎 編輯:李蕊晴 重慶「森林」溫暖如家 安慰疲倦港人 「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爬起,重慶大廈就是 我又愛又恨的地方。」Jeff在重慶大廈狹窄的商鋪間穿梭,親切地跟每一間店主問好。若遇到老友,他就大步上前給朋友一個 …

專題

全城催淚煙瀰漫 動物受苦誰負責任?

  • 新報人
  • 記者:陶依羚、梁穎童編輯:張潔榆、李蕊晴
  • 2019-12-27

反修例運動爆發至今,警方曾於各區多次發射催淚彈驅散示威者,催淚氣體除了影響市 民 健康,亦令小動物身受其害。催淚氣體攻入家中,有寵物主人的愛貓眼睛及皮膚發炎, 在心理壓力下更患上不治之症,需要花費高達六位數的醫療費診治。有獸醫指出,催淚氣 體可導致動物器官受損,嚴重可致死。面對坊間質疑,漁農處僅回應指氣體影響因情況而異,不能一概而論。 記者:陶依羚、梁穎童 編輯:張潔榆、李蕊晴 無毛貓患嚴重眼疾 心理壓力致絕症 反修例運動中示威者「遍地開花」,警方曾經在不 同地區發射催淚彈驅散人群,催淚氣體仍嚴重損害動物健康。7月28日,警方於上環清場行動期間,密集式向民居附近街道發射催淚彈,大量催淚煙直接從 …

專題

亂世中的童心 硝煙下的教育

  • 新報人
  • 記者:黃寶詠、許綽藍編輯:張潔榆、李蕊晴
  • 2019-12-20

「香港人!」這邊傳來一把稚嫩的聲音,清脆響亮。一個小女孩站在遊行人士中間,拖著身旁的母親,水汪汪的眼睛裡載滿堅定,卻不能掩飾那份純真的稚氣。「反抗!」接下來是一群和應的成年人。本港反修例運動持續超過五個月,不時可於集會及遊行活動中發現小朋友的蹤影。兒童對社會運動感到好奇,甚至參與其中,家庭及學校教育都肩負著不可或缺的啟蒙責任。 撰文、攝影 : 黃寶詠、許綽藍  編輯: 林蕊晴、張潔榆 焦糖媽媽:由恐懼到了解抗爭 五年前的雨傘運動,是焦糖媽媽 (化名 ) 第一次帶同兒子上街,兒子當時只有3歲。她形容自己是一名「深黃媽媽」,連兒子睡午覺的時間,也會把握時間推著嬰兒車帶他到金鐘參與遊行。她 …

人物

從自虐到自愛 愛滋病帶菌者的自主人生

  • 新報人
  • 記者:鄧澤旻編輯:鄭詩敏
  • 2019-11-05

先後兩次被男性伴侶性侵,一度覺得自己猶如「慰安婦」的Colby(化名),從一開始對戀愛一知半解的盲目追求,到後來確診染上愛滋病毒,自殺未遂後坦然接受治療,甚至四出分享自己的經歷,希望消除公眾對愛滋病帶菌者的種種誤解。 重新談及這9年間輾轉穿梭於社工、醫生、心理治療師之間的經歷,21歲Colby偶爾仍會雙眼泛淚,但他坦言從未後悔,亦不再為自己身為同性戀及愛滋病帶菌者而自卑,只因這一切皆是他為自己抉擇的人生。 盲目追求「被愛」 用身體換取愛 「真的不知道,為何當初會那麼傻,不好好保護自己。」事隔9年,Colby回想起過往種種,仍然深深自責。他解釋當初對「被愛」與「被保護」的感覺趨之若鶩,「我很想一 …

粵拼文宣——反送中下的本土文化

  • 2019-11-03
  • 新報人
  • 記者:陶依羚編輯:鄭詩敏
  • 2019-11-03

「Gwong Fuk Heung Gong, Si Doi Gak Ming」(光復香港,時代革命),這句標語如果沒有翻譯,你知道是甚麼意思嗎?政治與語言從來都是唇齒相依,粵語拼音(粵拼)就一度成為反送中運動文宣的重要元素,更受本地及外地媒體廣泛關注。有製作粵拼文宣的示威者認為,粵拼具凝眾力,有助分辨「同路人」,但亦有學者指出粵拼文宣未有進一歩普及的主因在於缺乏統一標準。 粵拼分辨「同路人」 年輕人易得共鳴 反送中運動期間出現的粵拼文宣,源自連登討論區上有人提出用粵拼分辨「同路人」,粵拼本來只是年輕人間為了更方便聊天所使用的輸入法,但在反送中運動中,粵拼卻成為了「只有香港人才明白」的獨特溝通文 …

專題

商鋪政見成消費指標 反送中引發「顏色消費」

  • 新報人
  • 記者:叶釗穎、林秀珊編輯:徐卓藍、黃永亮
  • 2019-11-03

反送中運動引發的警民衝突持續,社會根據政治立場分化成藍黃兩個陣營。近月網上流傳著「黃藍店鋪表」:「黃店」支持反送中;「藍店」支持政府執法。網民根據店鋪表發起罷食罷買藍店,支持黃色小店的行動。然而單靠人們投稿的資料來源卻未必可信,有店舖被錯認「藍店」,損失慘重。有商界人士認為,商家不應將政治立場帶進食肆。 黃藍分類靠網友投稿 部份店鋪有「偽黃」之嫌  近月多個社交平台如Facebook及Instagram都流傳著黃藍店鋪表,每個地區都有專屬的一個,可見其覆蓋度甚高,大部分資料來源則來自該區的網友。。她解釋,資料大多來自網友投稿,「一開始相信網上討論區的資料,但慢慢發現未必準確,所以會要 …

專題

中醫學生強制「送中」實習 收死亡恐嚇求助無門

  • 新報人
  • 記者:林芷淇、郭曉茵編輯:張潔榆、林苑荇
  • 2019-10-30

反送中運動現時為止已超過100天,連串示威帶來社會不穩,而白色恐怖、政治審查、警察濫權等質疑,更引起不少市民憂慮。 據《立場新聞》報道,在八月初,一名中大修讀中醫課程的碩士生在中國內地實習期間被捕,被檢查手機內有否與反送中相關的內容。此事激起各學院內中醫學系學生極大迴響,不少人擔心香港學生到內地實習是否不再安全,亦有學生曾經收到死亡恐嚇。有意見質疑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規定在內地中醫院實習的要求,是否不可取締。中管會則指,暫時沒有途經幫助受影響學生,短期內不會更改規定。 內地實習收逾百死亡恐嚇  自我審查籠罩中醫院 陳樂行是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系五年級學生,他早在兩年前已深切體會到香港學生到 …

專題

【施政報告 · 房屋】首置9成按揭樓價上限大增 學者憂引發負資產危機

  • 新報人
  • 記者:叶釗穎編輯:麥筠瑋
  • 2019-10-16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提出放寬按揭保險計劃的樓價上限,由現時400萬提升至800萬元。而首次置業人士在可不通過壓力測試的情況下,仍能夠申請最高9成的按揭貸款。 而可申請最高八成按揭貸款的樓價上限則會由600萬元提升至1,000萬元,後者可以包括自用樓換樓按揭。林鄭月娥指出,此政策旨在協助因按保上限而延遲置業的中產及年輕人「上車」。 學者:放寬額度做法合理 惟質疑上升幅度太高 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治學系教授葉毅明指出,放寬首置按揭額度會令借貸成本會因而降低,能鼓勵有能力置業的中產入市,「按照目前樓價水平,400萬的按揭樓價已不合時宜,不足夠支付房價,上車樓盤較多介乎600萬至80 …

跌打制度漸趨西化 傳統手法恐不復見

  • 2019-10-09
  • 新報人
  • 記者:王思穎編輯:張潔榆
  • 2019-10-09

跌打是一門傳統中醫技術,不論跌傷、扭傷、撞傷、碰傷,香港人都會向跌打醫師求醫,醫館時常門庭若市。中醫註冊制度實施後,為跌打文化帶轉變,學習跌打由師徒制轉為學院制,有骨傷科醫師認為此舉能確保醫師質素,但有跌打師傅擔心傳統的跌打技術因此失傳。 力爭上游 與時代緊扣 在大埔廣福道遊走,一股濃郁中藥味撲鼻而來,抬頭督見「趙文發醫館」的招牌高高掛在門上。招牌有點變黑,是醫館經歷滄海桑田的痕跡,也是師傅經驗的證明。踏進醫館,環顧四周,擺有兩張被病人坐滿的長椅、一輛放滿藥酒的多層推車、牆上掛著寫有「骨科聖手」的鏡面,是傳統而熟悉的跌打醫館。 跌打醫師趙文發因一次受傷立志成為跌打師傅。他小時候因一次跆拳道練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