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警方修例引記者身分爭議 傳媒人擔心採訪自由
- 2020-10-27
- 專題
- 新報人
- 記者:趙婉婷編輯:鄧澤旻
- 2020-10-27
警方在九月二十二日修改《警察通例》中的「傳媒代表」定義,除名列政府新聞處發布系統的「傳媒機構登記名單」中的205間媒體機構外,其餘媒體記者均不再獲得承認。警方此前強調,在過往一年多的示威場面,不時遇見「有人混入記者群生事」,甚至出現「假記者」,因此修訂《警察通例》可以讓前線警員更容易識別「正常採訪的記者」,方便執法。此舉隨即引起爭議,質疑警方以「方便執法」以及「有利媒體採訪」為由,達到篩選傳媒之目的,從而影響新聞自由。在現行法例下,到底何謂「記者」?記者本身又如何看待自己的專業?警方又是否有權運用《警察通例》限制傳媒的採訪活動呢? 《警察通例》限警執法 記者不會因此犯法 警方於九月二十二日修改 …
疫情持續——香港留學生何去何從?
- 2020-10-06
- 專題
- 新報人
- 記者:王芷媚編輯:叶釗穎
- 2020-10-06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和蔓延,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始料不及、防不勝防,不少身在外地的香港留學生回港避疫。然而,離開留學國家,難免影響他們的學習計劃。開學在即,是繼續留在香港,抑或是回到留學地,對他們而言並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在這種情況下,留學生何去何從? 台灣留學生滯留本港 學習開支大增 上滯留在港的黃同學(化名)就讀台灣東海大學景觀系三年級,在1月11日,疫情爆發前,她回到香港,打算與家人共渡農曆新年後回返台讀書。短短數星期,港、台兩地的疫情迅速蔓延,黃同學未能在台灣封關前趕回當地,被迫留在香港,以網上遙距課程上課。 「我修讀的科目需要經常出外考察、畫圖,但在香港期間,我無法參與有關考察的課堂 …
堅持傳統信念—專訪香燭老店「燈籠設計師」
- 2020-10-06
- 人物
- 新報人
- 記者:謝逸萍編輯:何佩文
- 2020-10-06
屹立元朗大橋街市三十多年的「冠香行香莊」,一年大部分時間是香燭店,新年時則會掛上大紅掛春,中秋時就會掛上五光十色的燈籠。幾年前的中秋,掛上一排燈籠令店舖有如時光隧道,成為打卡熱點。 香燭店長子蔡國浩,現在即使有正職在身,每逢中秋還是會抽空一個月的時間在店舖幫忙,每年堅持設計新款燈籠,希望為香港增添多一分節日氣氛。父母大半輩子經營、陪伴他長大的香燭店,對他來說有甚麼意義? 從小打理店舖 趣事奇客見怪不怪 45歲的蔡國浩從小在香燭店長大,自幼放學和假期都會幫忙打理店務,遇過各種各樣的趣事,亦有千奇百怪的客人。元朗圍村人重視拜神,一年間因應不同的節日,所需的香燭用品搭配有所不同,「他們見我是小朋友, …
本土速遞抗壟斷 轉型合作互補不足
- 2020-10-06
- 新報人
- 記者:梁沅婷編輯:梁穎童
- 2020-10-06
自香港爆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後,政府先後實施「限聚令」,市民外出消費的意欲大減,網上購物因此成為滿足港人消費欲的一扇窗。不少商家看準時機,成立本地速遞公司。短短半年間,有十多間「黃色」速遞成立,與「黃店」合作,形成「黃色速遞圈」,對抗中資速運公司的壟斷。然而,在經驗不足加上社會認知度不足的情況下,本土速遞平台面對不少內憂外患。 本土速遞平台興起 創「黃色速遞圈」 LHK Express於今年6月成立,為首間主力營運海外速遞的本地「黃色」速遞公司,服務範圍涵蓋全球。負責人Tim(化名)現時是一名大學生,以往從事網店及物流行業,因希望擴大「黃色經濟圈」的範疇而轉營速遞生意。他們的服務對象以散客居多, …
宗教聚會被迫「上網」 信徒反思信仰意義
- 2020-10-06
- 專題
- 新報人
- 記者:羅敏妍編輯:鄧澤旻
- 2020-10-06
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政府實施「限聚令」,限制人群聚集。宗教聚會亦不獲豁免,信徒不得參與多於二人的群組聚集,意味着教會不得舉行實體團契及崇拜活動。教會改為使用網上直播及視像通訊進行崇拜及聚會,確保人與神之間的關係及相處不因疫情而中斷。有身處他鄉的教徒認為,網上聚會打破地域界限,跟另一端的教友們「重聚」;另一邊廂,有教徒表示,網上聚會增添一層之間的隔膜,比不上實體聚會。疫情下,基督徒如何渡過「虛擬」的信仰生活? 網上聚會瑕瑜互見 信徒盼早日重回教會 網上教會聚會突破地域限制,不但能招聚本地信徒,更可以連繫海外會友。正在澳洲修讀學士課程的基督徒徐溢晴表示,去年到達當地後曾尋覓教會參與聚會,但由於 …
始料不及的疫情 醫護盼重返舊病房
- 2020-07-17
- 專題
- 新報人
- 記者:陶依羚編輯:石欣桐
- 2020-07-17
2019年8月入行公立醫院,順利進入最心儀的婦科病房,一心想着完成「產侍」的課程,然後成為註冊護士。世事難料,Chris(化名)入行半年便面臨醫護罷工的抉擇、疫情的來襲、調動到腎科病房等。她既參與了罷工行動,亦在復工後繼續緊守崗位。儘管職途不如意,她強調:「我從小就希望成為護士,但上大學報錯科,多走了冤枉路,如今當上護士,就不應該放棄。」這份執念令她面對各種困難也逆來順受,但她亦衷心希望疫情過後能夠重回婦科病房。 多方責怪醫護 無悔參與罷工 「『黑護死全家』,我至今仍看到有市民在街上塗上這五個字。」平淡生活的改變,一切從疫情肆虐開始。當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嚴峻,有內地旅客 …
黃色經濟圈——獨立書店在社運和疫情下的堅持
- 2020-07-17
- 專題
- 新報人
- 記者:何佩文編輯:譚名傑
- 2020-07-17
三月中旬,大眾書局全線十六間門店結束營業,商務印書館也有兩間分店於四月結業,大型連鎖書局分店減少。有網民提倡不光顧擁有中資背景的「三中商」(即三聯書店、中華書局和商務印書店),轉為光顧支持示威人士的「黃」書店。這些「黃」書店大多為獨立經營,背後沒有大集團的資金支持。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影響下,獨立書店的生意受到衝擊。在大型連鎖書店相繼結業的情況下, 獨立書店如何營運呢? 社會事件改變閱讀喜好 獨立書店受歡迎 位於旺角的序言書室,主打人文、社會和科學等類型的書籍。店主有將部分日子捐到「612人道支援基金」和「星火同盟」,故被納入黃色經濟圈,不少支持社會運動的顧客會從該店 …
港生內地學習受阻 擱置進修計劃
- 2020-07-17
- 專題
- 新報人
- 記者:郭曉茵編輯:鄺泳珊
- 2020-07-17
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不少在內地讀書的香港學生滯留香港,大部分學生要等待校方另行通知才能返回校區。在留港期間,他們以網上學習作為主要學習方式,遇上不同障礙。同時,亦有學生對內地疫情的情況存有疑慮,暫緩前往內地進修的計劃。 網上學習困難重重 嚴儷就讀廣州暨南大學新聞系三年級,由於內地大學宣佈停課,加上校方呼籲港、澳、台學生留在家中,所以現時她利用「騰訊會議」和中國大學網課平台「MOOC」在港進行網上課堂。她認為,在家中進行網上學習相比起在宿舍有更多的自由時間,但亦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便。「香港居住環境比較擠迫,而且雜物較多,如果能在 …
從「和理非」到前線抗爭 陷角色掙扎的「勇武社工」
- 2020-05-03
- 人物
- 新報人
- 記者:梁穎童編輯:陶依羚
- 2020-05-03
在街頭的「反修例」示威衝突中,有社工負責監察警員的驅散行動,也有社工在警民間築人鏈做防線紓緩衝突。而擔任了社工數年的Billy(化名)就選擇走上前線,用最直接的方式與示威者同行。在執業社工與示威者之間,他屢歷角色上的掙扎。在經歷「營救理大」一役後,Billy的精神狀態,以致工作都受到影響,他作為社工卻無法自我排解。 眼見社工難阻「警暴」 無力感驟生 今年二十多歲、身形高大的Billy,畢業後在一間外展機構工作至今,負責輔導「夜青」(即深夜仍不歸家的青年)。也許是自身年齡與輔導對象的相近,Billy的工作一直相當順利,能與他 …
政策不配合 發展貨櫃屋遙遙無期
- 2020-05-03
- 新報人
- 記者:許綽藍編輯:郭曉茵
- 2020-05-03
香港住屋問題一直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早於2015年,有民間團體倡議逐漸增加除公、私營房屋以外的「第三類房屋」,以滿足社會對房屋的需求。本港首次引入貨櫃組合屋作過渡性房屋,以南昌貨櫃組合屋作試驗項目,預計最快於本年度第二季入伙。面臨住屋危機及土地政策向地產商傾斜之際,貨櫃組合屋未來能否取替主流房屋,仍然備受爭議。 空間過小 易釀意外 貨櫃組合屋政策曾被民間形容為「合法劏房」、「鐵皮屋」。雖然貨櫃組合屋並非處理本港土地問題的終極良策,但相比劏房,居住環境總算略勝一籌。從事建造業的Leon (化名),平日會在由貨櫃屋改造而成的辦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