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社政

中學學生會認受性低 欠實權 難助實踐公民教育

  • 2018-04-26
  • 新報人
  • 記者:梁浩揮編輯:陳菀雩
  • 2018-04-26

公民教育課程旨在提升學生對社會時事的關注及公民意識,並裝備學生面對社會不同議題。現時中學主要透過通識教育課傳授公民概念,有學者則指出,學生會是學生在校內實踐公民概念的唯一途徑。惟有學生指中學學生會缺乏影響力,只淪為活動搞手,未能參與校政討論;且有學校提倡「去政治化」,令學生會推行公民教育的效用減低。 選舉拼人脈 學生會欠認受淪「活動搞手」 佛教茂峰法師紀念中學的學生會候選內閣曾因政治立場而遭校方打壓,學生組織「學生動源」召集人鍾翰林為該內閣候選幹事。他指參選期間,有老師阻止他與同學於校內派發宣揚香港獨立的傳單,並提醒他不應將政治帶入校園,「甚至有老師在票站呼籲學生不要投票給我的內閣。」他所屬的 …

專題

河道污染未解決 活化親水或成泡影

  • 新報人
  • 記者:郭芝琳編輯:陳鈺霏
  • 2018-02-17

政府近年積極推廣親水文化,並考慮於大圍明渠設置魚梯,及在屯門河興建划艇設 施。惟香港不少河渠仍存在污染問題,如擬活化的屯門河大腸桿菌含量更超標逾三 倍。有區議員批評政府各自為政,未能有效處理非法排污的問題,擔心窒礙活化計 劃的進行。 擬活化河含菌超標逾三倍 渠務署計劃於2019年為屯門、大圍、火炭及佐敦谷等多條河 道及明渠進行活化工程,包括於河旁加入綠化及行人道、興建「魚梯」及水上活動設施等,以改善生境及供市民親水。 根據環境保護署的次級接觸康樂活動分區水質標準,水體的大腸桿菌全年幾何平均值每100毫升不可超於 610個。惟環保署最新的《2016年香港河溪水質年報》則顯示,屯門河中游,即渠務署 …

專題

新議事規則削制衡力 非建制三人各尋出路

  • 新報人
  • 記者:黃健朗編輯:湯銳彬
  • 2018-02-16

立法會於去年通過修改《議事規則》議案,民主派議員失去「拉布」力量。有泛民議員認為新議事規則削弱立法會的監察力量,未來或需靠民間力量,惟暫時未能找到新的抗爭出路。有學者認為若民主派在三月補選中能重奪一半議席,議會或能恢復抗爭作用。 泛民議會牽制力削弱 盼激起民間力量 去年12月,立法會通過修改《議事規則》議案,立法會全體委員會法定人數由35人降至20人,而議員提出以呈請方式成立專責委員會的門檻亦由20增至35人,其他修正項目包括主席能於流會後隨時重啟會議、擴大主席權限等等。 有指立法會完全喪失監察政府的能力,立法會議員朱凱廸認為牽制力減弱不等於完全失去。朱凱廸指在財務委員會上,民主派議員仍能監察 …

專題

幼教新計劃不符行業訴求 影響教學質素

  • 新報人
  • 記者:麥卓溢編輯:郭曉韻
  • 2017-11-21

自今學年起,本港正式實施 15 年免費教育,並推行「免費優質幼稚園教育計劃」(下稱計劃)。 政策實行 2 個月,有幼稚園校長反映計劃資助不足,按計劃預料 5 年後或需裁員,難以改善幼稚園教育質素。有學者認為計劃不配合幼教特質,促請政府改善情況。 資助不足阻礙發展 資深幼師恐被裁員 根據今學年幼稚園行政手冊,半日制、全日制及長全日制幼稚園按學童人數,每位分別可獲 33,190、 43,150 及 53,100 元的基本資助。當中 6 成資助必須用作支付教師薪酬,其餘 4 成則可用作支付教師薪酬或其他開支。計劃亦設為期 5 年過渡期津貼,以幫補幼稚園支付薪酬予資深老師。 身兼幼稚園校長的教協幼兒教 …

專題

整筆撥款制度致人手流失 籲加入新一輪檢討

  • 新報人
  • 記者:陳翠珊編輯:陳樂彤
  • 2017-11-08

社會福利處提供予非政府機構的整筆撥款津助制度(下稱整筆撥款制度)推行至今17年,但政府只曾在2008年檢討制度。有社福界人士認為,2008年的檢討報告並無改善薪級撥款問題,令人手流失,故希望政府在新一輪檢討工作能夠修改撥款基準及人手編制。 社福界:檢討報告無助流失率問題  政府在2000年起推行整筆撥款制度,取代原有的實報實銷制度,但在制度實施17年間,只曾在2008年進行檢討,並提出了36項改善建議。檢討報告建議社署收集員工的離職率及流失率等數據,以便監察福利界的整體人力概況。張志偉指社署在收集數據後,卻無權向非政府機構發出指令,以改善流失率高的問題,「社署不能因為流失率高而要求非政府機構加 …

專題

倡閒置校舍變住屋 政府官僚成阻力

  • 新報人
  • 記者:梁碧盈編輯:朱家俊
  • 2017-11-06

新一屆政府上任後推出多個基層住屋政策,早前的施政報告中亦提及住屋團體倡議多年的過渡性房屋,指會作進一步研究。惟團體所提出改建閒置學校的方案並未有納入政府之列。有建築學者認同改建閒置學校可行;關注基層住屋的組織認為,改建閒置校舍成為住屋,面對不少官僚阻力,政府必須「拆牆鬆綁」才能成事。 倡改閒置學校 劏房戶有意住過渡性房屋 全港關注劏房平台及香港珠海學院聯同多個關注團體早前推出「侖居」方案,倡議改建閒置學校為過渡性房屋,讓等待公屋逾3年、現居於劏房等不適切住房的市民入住。方案以閒置近10年的觀塘道前聖約瑟英文中學作藍本,建議以組合屋形式拼砌約100個2至4人單位,可供約380人居住。 霞姨(化名 …

【施政報告】推廣基層醫療發展 增加罕見病人藥物資助

  • 2017-10-11
  • 新報人
  • 記者:李慧盈編輯:周幸盈
  • 2017-10-11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提出一系列醫療新措施,發展基層醫療服務,計劃於葵青區率先設立地區康健中心,並擴大對罕見病患者的援助範圍,資助病人購買藥物。病人組織歡迎基層醫療政策,亦樂見政府在罕見病政府上跨出第一步,但認為院舍質素、社區支援方面的政策則未到位。 葵青試行地區康健中心 設基層醫療發展督導委員會 政府計劃於葵青區試行設立地區康健中心,提供護士服務、物理治療、職業治療、正確使用藥物諮詢服務等,加強地區層面的醫、社協作及公私營合作,提升市民預防疾病的意識和自我管理健康的能力,支援長期病患者,減輕專科及醫院服務的壓力。報告又建議成立基層醫療發展督導委員會,全面檢視現時基層醫療服務的規劃,制定 …

【施政報告】交通運輸新政策 推免審查交津增長途巴

  • 2017-10-11
  • 新報人
  • 記者:李慧盈編輯:周幸盈
  • 2017-10-11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任內的首份施政報告,提出推行免入息審查的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和「網約」專營的士,並推出長途巴士新型服務及中型單層巴士服務試驗計劃,冀發展公共交通服務,打造「宜居城市」。 推免審查車費補貼 料逾200萬人受惠 政府計劃每年撥20億推行免入息審查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每月公共交通開支超出400元的市民皆符合資格。政府會為其400元以外的公共交通開支提供25%的補貼,金額以每月300元為上限。假若市民每月公共交通開支為700元,便可獲75元補貼金,屆時只須到港鐵站的八達通處理器拍卡,補貼金便將增值到卡內。 補貼款項不設期限或用途限制,預計超過200萬市民受惠。計劃涵蓋港鐵、專營巴士、 …

【施政報告】低津開放一人住戶申請   津貼額增幅達23%

  • 2017-10-11
  • 新報人
  • 記者:鄧綺婷編輯:梁穎端
  • 2017-10-11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的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多項新的福利措施,包括增撥資源支援基層市民及有特殊需要人士。其中現行的「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將會改名為「在職家庭津貼」,津貼額增加23%,同時放寬讓一人住戶申請,並容許合併計算所有家庭成員的工時。 低津容許合併計算工時 增設中額津貼 施政報告提出多項「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的改革措施,目的為放寬申請門檻,令更多人受惠。 在職家庭津貼的津貼額升近23%,以全額基本津貼為例,將由原本的600元增至800元。 除了現有的基本津貼和高額津貼,措施將會新增中額津貼。若住戶家庭成員每月工作至少168小時,便能獲得全額1000元或半額500元的津貼,而基本和高額津貼的住戶 …

【施政報告】與商界合作推首置盤 「綠置居」「白居二」恆常化 未提増建公屋

  • 2017-10-11
  • 新報人
  • 記者:翟睿敏、梁碧盈編輯:鍾姸
  • 2017-10-11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首份施政報告集中於房屋政策,她於立法會發言時指,房屋是民生中的「重中之重」,適切的居所是市民對政府應有的期望。是次房屋政策中,主要以置業為主導,包括恆常化「綠置居」及「白居二」計劃,亦推出首置上車盤,照顧資助房屋中未能照顧的市民。 首置上車盤 2018推先導計劃 早前已盛傳政府將推出首置上車盤,林鄭月娥今公布單身人士收入上限為每月收入34000元,二人或以上家庭下限則為68000元,申請者亦需於居港滿七年。 政府將以私人發展商擁有或政府購買得來的土地興建「首置」單位,與發展商作混合發展,明年年底將於觀塘一幅地皮推行先導計劃。有人質疑「首置」單位與發展商合作為「官商勾結」,林鄭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