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政

新議事規則削制衡力 非建制三人各尋出路
- 2018-02-16
- 專題
- 新報人
- 記者:黃健朗編輯:湯銳彬
- 2018-02-16
立法會於去年通過修改《議事規則》議案,民主派議員失去「拉布」力量。有泛民議員認為新議事規則削弱立法會的監察力量,未來或需靠民間力量,惟暫時未能找到新的抗爭出路。有學者認為若民主派在三月補選中能重奪一半議席,議會或能恢復抗爭作用。 泛民議會牽制力削弱 盼激起民間力量 去年12月,立法會通過修改《議事規則》議案,立法會全體委員會法定人數由35人降至20人,而議員提出以呈請方式成立專責委員會的門檻亦由20增至35人,其他修正項目包括主席能於流會後隨時重啟會議、擴大主席權限等等。 有指立法會完全喪失監察政府的能力,立法會議員朱凱廸認為牽制力減弱不等於完全失去。朱凱廸指在財務委員會上,民主派議員仍能監察 …

整筆撥款制度致人手流失 籲加入新一輪檢討
- 2017-11-08
- 專題
- 新報人
- 記者:陳翠珊編輯:陳樂彤
- 2017-11-08
社會福利處提供予非政府機構的整筆撥款津助制度(下稱整筆撥款制度)推行至今17年,但政府只曾在2008年檢討制度。有社福界人士認為,2008年的檢討報告並無改善薪級撥款問題,令人手流失,故希望政府在新一輪檢討工作能夠修改撥款基準及人手編制。 社福界:檢討報告無助流失率問題 政府在2000年起推行整筆撥款制度,取代原有的實報實銷制度,但在制度實施17年間,只曾在2008年進行檢討,並提出了36項改善建議。檢討報告建議社署收集員工的離職率及流失率等數據,以便監察福利界的整體人力概況。張志偉指社署在收集數據後,卻無權向非政府機構發出指令,以改善流失率高的問題,「社署不能因為流失率高而要求非政府機構加 …

倡閒置校舍變住屋 政府官僚成阻力
- 2017-11-06
- 專題
- 新報人
- 記者:梁碧盈編輯:朱家俊
- 2017-11-06
新一屆政府上任後推出多個基層住屋政策,早前的施政報告中亦提及住屋團體倡議多年的過渡性房屋,指會作進一步研究。惟團體所提出改建閒置學校的方案並未有納入政府之列。有建築學者認同改建閒置學校可行;關注基層住屋的組織認為,改建閒置校舍成為住屋,面對不少官僚阻力,政府必須「拆牆鬆綁」才能成事。 倡改閒置學校 劏房戶有意住過渡性房屋 全港關注劏房平台及香港珠海學院聯同多個關注團體早前推出「侖居」方案,倡議改建閒置學校為過渡性房屋,讓等待公屋逾3年、現居於劏房等不適切住房的市民入住。方案以閒置近10年的觀塘道前聖約瑟英文中學作藍本,建議以組合屋形式拼砌約100個2至4人單位,可供約380人居住。 霞姨(化名 …

【施政報告】推廣基層醫療發展 增加罕見病人藥物資助
- 2017-10-11
- 新報人
- 記者:李慧盈編輯:周幸盈
- 2017-10-11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提出一系列醫療新措施,發展基層醫療服務,計劃於葵青區率先設立地區康健中心,並擴大對罕見病患者的援助範圍,資助病人購買藥物。病人組織歡迎基層醫療政策,亦樂見政府在罕見病政府上跨出第一步,但認為院舍質素、社區支援方面的政策則未到位。 葵青試行地區康健中心 設基層醫療發展督導委員會 政府計劃於葵青區試行設立地區康健中心,提供護士服務、物理治療、職業治療、正確使用藥物諮詢服務等,加強地區層面的醫、社協作及公私營合作,提升市民預防疾病的意識和自我管理健康的能力,支援長期病患者,減輕專科及醫院服務的壓力。報告又建議成立基層醫療發展督導委員會,全面檢視現時基層醫療服務的規劃,制定 …

【施政報告】交通運輸新政策 推免審查交津增長途巴
- 2017-10-11
- 新報人
- 記者:李慧盈編輯:周幸盈
- 2017-10-11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任內的首份施政報告,提出推行免入息審查的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和「網約」專營的士,並推出長途巴士新型服務及中型單層巴士服務試驗計劃,冀發展公共交通服務,打造「宜居城市」。 推免審查車費補貼 料逾200萬人受惠 政府計劃每年撥20億推行免入息審查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每月公共交通開支超出400元的市民皆符合資格。政府會為其400元以外的公共交通開支提供25%的補貼,金額以每月300元為上限。假若市民每月公共交通開支為700元,便可獲75元補貼金,屆時只須到港鐵站的八達通處理器拍卡,補貼金便將增值到卡內。 補貼款項不設期限或用途限制,預計超過200萬市民受惠。計劃涵蓋港鐵、專營巴士、 …

【施政報告】低津開放一人住戶申請 津貼額增幅達23%
- 2017-10-11
- 新報人
- 記者:鄧綺婷編輯:梁穎端
- 2017-10-11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的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多項新的福利措施,包括增撥資源支援基層市民及有特殊需要人士。其中現行的「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將會改名為「在職家庭津貼」,津貼額增加23%,同時放寬讓一人住戶申請,並容許合併計算所有家庭成員的工時。 低津容許合併計算工時 增設中額津貼 施政報告提出多項「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的改革措施,目的為放寬申請門檻,令更多人受惠。 在職家庭津貼的津貼額升近23%,以全額基本津貼為例,將由原本的600元增至800元。 除了現有的基本津貼和高額津貼,措施將會新增中額津貼。若住戶家庭成員每月工作至少168小時,便能獲得全額1000元或半額500元的津貼,而基本和高額津貼的住戶 …

【施政報告】與商界合作推首置盤 「綠置居」「白居二」恆常化 未提増建公屋
- 2017-10-11
- 新報人
- 記者:翟睿敏、梁碧盈編輯:鍾姸
- 2017-10-11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首份施政報告集中於房屋政策,她於立法會發言時指,房屋是民生中的「重中之重」,適切的居所是市民對政府應有的期望。是次房屋政策中,主要以置業為主導,包括恆常化「綠置居」及「白居二」計劃,亦推出首置上車盤,照顧資助房屋中未能照顧的市民。 首置上車盤 2018推先導計劃 早前已盛傳政府將推出首置上車盤,林鄭月娥今公布單身人士收入上限為每月收入34000元,二人或以上家庭下限則為68000元,申請者亦需於居港滿七年。 政府將以私人發展商擁有或政府購買得來的土地興建「首置」單位,與發展商作混合發展,明年年底將於觀塘一幅地皮推行先導計劃。有人質疑「首置」單位與發展商合作為「官商勾結」,林鄭月 …

【施政報告】新教育政策一覽 初中中史成必修
- 2017-10-11
- 新報人
- 記者:黃永亮、翟睿敏編輯:羅智堅
- 2017-10-11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首份施政報告中,各級教育皆有新政推出。教育界熱門話題之一的「中史科獨立成科」,下學年將會在初中落實。施政報告中亦提到,教育局將會強化《基本法》教育及增加兩地師生交流,從而令學生「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成為有識見、富責任感、具國家觀念的公民」。 專上SEN教育「開水喉」 議員批中小學生未有受惠 此外,新一份施政報告對專上教育及特殊教育著墨頗多。其中,政府將向研究基金注資30億元,為修讀教資會資助研究院課程的本地學生提供助學金,以吸引更多本地學生投身研究工作。林鄭月娥又建議撥款120億元成立宿舍發展基金,以增加教資會資助大學宿舍宿位數目。 特殊教育方面,政府會於下學年起將2015 …

中史成初中獨立必修科 中學校長:未有大影響
- 2017-10-11
- 新報人
- 記者:黃永亮編輯:鍾姸
- 2017-10-11
施政報告落實下學年起,把中國歷史成為初中獨立必修科,期望推動學生認識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有中學校長認為此政策並非新事物,相信對學校影響不大。 中史初中獨立成科 校長:非新事物 施政報告中提到,將於2018/19學年落實中國歷史在初中成為獨立必修科,並加強師資培訓以支援中國語文、中國歷史及中國文學科目的教師,提升學生對中國歷史與文化的興趣和認識。 中學校長會主席李雪英表示,相信此政策對學校不會有太大影響,她指大部份中學在初中都已把中史獨立成科,對學界來說並非新事物。 就課程修訂諮詢 採取多元化策略 施政報告中亦稱,會再諮詢業界有關中史科的課程修訂。李雪英認為,現時中史科的課程重點及內容太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