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專題

專題

器官移植門檻高 自動捐贈難有成效

肺血壓高急需換肺的19歲少女勞美蘭,最終因未能移植合適肺部而死亡,美蘭的死,引起社會對香港器官捐贈率低的討論。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提出研究實施自動器官捐贈,以提高捐贈率,若市民生前沒有明確表明反對,死後將自動捐出器官。數千個等待器官捐贈的病人視自動器官捐贈如一道曙光,期待一旦落實執行,便可讓他們重獲新生。然而,有學者指,移植的器官須經過嚴格的檢查,而且保存時間有限,在現時緊拙的資源下,即使推行自動器官捐贈亦難解決捐贈率低的情況。

專題

網店涉違法售未註冊中成藥 缺政府監測

網上購物已成風潮,除了衣物、首飾、零食,連藥物亦可從網上購買。在社交應用程式Instagram上搜尋「中藥」標籤,出現過萬帖,當中不乏出售中藥護膚、減肥、保健產品的廣告。惟有賣家涉嫌在港出售未註冊的中成藥,衛生署回應指對網上零售中成藥未有監管,但警告任何人銷售未經註冊中成藥,則屬刑事罪行。

專題

社區規劃過期 設施不足應對人口老化

統計處數據顯示,2064年65歲及以上長者的比例將升至36%,即每3人有1人是長者。世界衛生組織2007年發表《全球長者友善城市指引》,建議各國按八大原則建設長者友善社區,為本港改善區內規劃提供指引。但香港部分人口老化嚴重的社區,出現路面凹凸不平、「長命斜」及長樓梯等令長者煩惱的不友善設計。

專題

英皇冠被消失 學者稱港面對「再殖民化」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陳佐洱早前提出「去殖民化」論,認為香港政府不單沒有「依法去殖」,反而「去中國化」,暗示香港人心未回歸,阻礙「中國化」在香港的實踐。相反不少港人質疑港大校委會任命副校長、嶺大委任校董,及至郵政局擬去除郵筒上的皇冠徽號等事件均是香港政府「執行中央任務」,乃在回應「依法去殖」一說。學者更形容中央對港強推「中國化」,反而是「再殖民化」。

專題

港人上樓心切 「蚊型」私樓照受熱捧

在寸金尺土、樓價高企的香港,沒有置業能力的市民都會選擇租住劏房或小型公屋單位。生活空間狹小的問題好像只會發生在草根階層,其實又不然。地產商於近兩年不斷推出蚊型樓盤,例如長實大埔嵐山的樓盤,部分單位面積由165平方呎至196平方呎不等,開售不足兩小時即告售罄,當中近3成買家打算自住,發售反應之熱烈令人咋舌。劏房戶、公屋戶、私樓戶,他們本屬不同社會階層,卻同樣只能享用每人不多於100平方呎的生活空間。有建築及房地產學系教授指這個畸形現象的出現,證明任何階層的香港市民均難以安居。

專題

群眾集資助圓夢 風險局限多

早前由資深新聞工作者吳曉東發起的群眾集資項目FactWire成功於兩個月內籌到300萬,令群眾集資成為熱門話題。然而,群眾集資不盡是成功,當中亦有不少失敗的例子除了是項目發起人準備不足外,香港人對群眾集資缺乏認識更是其失敗的致命傷。群眾集資興起,為備受資金困擾的創業者帶來曙光,但並非全無風險,當中有不少局限和挑戰。

專題

在港穆斯林受歧視 配套法例均不足

近年極端武裝組織「伊斯蘭國」(ISIS)活躍於伊拉克和敘利亞,其殘暴不仁對待異見組織的手法令人咋舌。因「伊斯蘭國」武裝份子聲稱自己是伊斯蘭信徒(即「穆斯林」)令人對一般穆斯林形成偏見。佔本港總人口百分之3,約25萬名穆斯林,多年來在港面對不少生活問題及宗教歧視,加上伊斯蘭國的暴行,加劇了港人對穆斯林的誤解,信徒無奈被扣上「仇恨」、「暴力」、「恐怖主義」等標籤,但他們仍努力向社會解釋其處境,嘗試化解歧視,促進融和。

專題

雨傘運動時間線

去年 9 月 28 日,首枚催淚彈降落在金鐘的夏愨道,試圖蓋 過香港人爭取「真普選」的訴求,卻使更多人拿著雨傘走上 街頭。接著,香港下了 79 天的連場大雨,雨勢之大,沒有 人可獨善其身。一年過後,雨雖停了,但水珠久未消去。 經歷了這場大型社會運動的洗禮,「藍絲」、「黃絲」成政 治取態的新標籤,前者說這是非法堵路;後者堅稱為雨傘 運動甚至革命,社會愈趨分裂。是傘開,還是散開?翻開歷 史,回顧 79 日來發生過的事及背後的意義,或能窺看香港 未來走向。

專題

警口供連番被質疑 檢控不當損法治

警方就佔領行動的檢控工作至今還未完結,但過去一系列與佔領有關的公眾事件檢控中,至少有十四宗案件的警員口供被裁判官質疑,甚至被斥不可信;部分案件控方更要賠堂費、律師費。有脫罪人士指警方口供中的指控與事實大相逕庭,要以網上片段證明清白。另有律師擔心接二連三的事件會影響警察在庭上作供的可信性,甚至影響法治。

專題

警力設備大增 執法透明度仍不足

傘運期間,警察以揮警棍擊向佔領者,施發胡椒噴霧,甚至催淚彈驅趕人群, 其執法手段惹來濫權之嫌。警隊人手及裝備在過去一年增加不少,根據今年 財政預算案,警務處在 2015-16 年度的預算開支達 168 億,包括研究引入具爭議 性的水炮車作人群管理用途,亦獲增撥款招募更多警隊新血應付示威活動。有議員 指警隊執法手法難監管,警方裝備資訊透明度亦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