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專題

專題

幼教新計劃不符行業訴求 影響教學質素

  • 新報人
  • 記者:麥卓溢編輯:郭曉韻
  • 2017-11-21

自今學年起,本港正式實施 15 年免費教育,並推行「免費優質幼稚園教育計劃」(下稱計劃)。 政策實行 2 個月,有幼稚園校長反映計劃資助不足,按計劃預料 5 年後或需裁員,難以改善幼稚園教育質素。有學者認為計劃不配合幼教特質,促請政府改善情況。 資助不足阻礙發展 資深幼師恐被裁員 根據今學年幼稚園行政手冊,半日制、全日制及長全日制幼稚園按學童人數,每位分別可獲 33,190、 43,150 及 53,100 元的基本資助。當中 6 成資助必須用作支付教師薪酬,其餘 4 成則可用作支付教師薪酬或其他開支。計劃亦設為期 5 年過渡期津貼,以幫補幼稚園支付薪酬予資深老師。 身兼幼稚園校長的教協幼兒教 …

專題

整筆撥款制度致人手流失 籲加入新一輪檢討

  • 新報人
  • 記者:陳翠珊編輯:陳樂彤
  • 2017-11-08

社會福利處提供予非政府機構的整筆撥款津助制度(下稱整筆撥款制度)推行至今17年,但政府只曾在2008年檢討制度。有社福界人士認為,2008年的檢討報告並無改善薪級撥款問題,令人手流失,故希望政府在新一輪檢討工作能夠修改撥款基準及人手編制。 社福界:檢討報告無助流失率問題  政府在2000年起推行整筆撥款制度,取代原有的實報實銷制度,但在制度實施17年間,只曾在2008年進行檢討,並提出了36項改善建議。檢討報告建議社署收集員工的離職率及流失率等數據,以便監察福利界的整體人力概況。張志偉指社署在收集數據後,卻無權向非政府機構發出指令,以改善流失率高的問題,「社署不能因為流失率高而要求非政府機構加 …

專題

倡閒置校舍變住屋 政府官僚成阻力

  • 新報人
  • 記者:梁碧盈編輯:朱家俊
  • 2017-11-06

新一屆政府上任後推出多個基層住屋政策,早前的施政報告中亦提及住屋團體倡議多年的過渡性房屋,指會作進一步研究。惟團體所提出改建閒置學校的方案並未有納入政府之列。有建築學者認同改建閒置學校可行;關注基層住屋的組織認為,改建閒置校舍成為住屋,面對不少官僚阻力,政府必須「拆牆鬆綁」才能成事。 倡改閒置學校 劏房戶有意住過渡性房屋 全港關注劏房平台及香港珠海學院聯同多個關注團體早前推出「侖居」方案,倡議改建閒置學校為過渡性房屋,讓等待公屋逾3年、現居於劏房等不適切住房的市民入住。方案以閒置近10年的觀塘道前聖約瑟英文中學作藍本,建議以組合屋形式拼砌約100個2至4人單位,可供約380人居住。 霞姨(化名 …

專題

動物組織缺資源 拯救流浪貓狗有心無力

  • 新報人
  • 記者:李奕鳴編輯:黃麗嘉
  • 2017-10-25

香港坊間有多個志願組織協助收容流浪貓狗,惟基於空間及人手有限,組織無法收留所有動物。有機構為流浪貓狗絕育後,更只能放回街上。有組織希望政府能提供資助,讓更多貓狗逃離人道毀滅。 民間動保組織欠人手 義工流失率高 果園社企為優先聘用弱勢作員工的救助被遺棄動物社企,其創辦人梅廣亮亦表示,員工只懂得一般的貓狗護理,例如塗抹藥膏,但很多時仍要依賴獸醫或動物診所的協助。 香港拯救貓狗協會創辦人謝曉梅亦表示,懂得照顧有病的貓義工很少,所以在為動物進行如隔離、傷病照顧等醫療程序時,人手非常緊張。她又指出義工流失率非常 高,「十個人裡面都未必會有一個留下」,縱然每天都招募義工,但人手仍然不足。 民間機構接收數量 …

專題

內地倡長者互助度晚年 港或可借鏡

  • 新報人
  • 記者:梁碧盈編輯:黃麗嘉
  • 2017-10-24

近年內地興起一種「抱團養老」(Huddling for retirement)的護老模式,即是由獨居長者或年長夫婦自發組成群組同住,在日常生活分擔家務,互相照顧,實行「以老護老」。有議員認為,倘若在本港推行類近的自發養老模式,除了覓地興建長者屋外,亦必須加強社區照顧,才能讓長者頤養天年。 港安老政策漏洞多 宜倡議第三模式 統計處資料顯示,2003 年至 2016 年期間,60 歲或以上長者由 101 萬增加至 167 萬。署方亦預計,香港在2046 年時,長者人口將增至 259 萬,即未來每三名市民就有一名長者。現時本港護老方式大致可分為院舍照顧及居家安老兩種,不過本身是註冊社工的立法會議員鄺 …

專題

市民難就重建提意見 倡市建局改組

  • 新報人
  • 記者:陳彥彰、馮智敏編輯:陳雅筠
  • 2017-10-10

市民在市建局「走數」前,缺乏途徑清楚了解重建方案的實際內容。市建局亦只於涉及社區環境的項目上,須諮詢區議會。有市民自發監察重建進度,向市建局提意見,卻被拒諸門外。立法會議員盼能改組市建局,加入民間聲音。市建局稱已汲取教訓。 修改方案毋需諮詢 市建局「想改就改」 現有機制下,市建局如要修改重建方案,需把規劃大綱遞交給城規會,並須列出重建面積、建築物高度、地積比等硬性指標。而規劃大綱中亦需寫出「地區意見」,故市建局需事先諮詢區議會有關修改重建方案的意見。 不過,只有涉及社區設施、公共空間或旨在改善社區內環境的重建項目,才必須諮詢區議會;如該重建項目本身符合城規會規範或屬單幢式、小規模,則毋需諮詢。 …

專題

電視手語遭漠視 聾人難獲節目訊息

  • 新報人
  • 記者:李睿哲編輯:鍾卓瑜
  • 2017-10-04

邊看電視邊品評節目內容,對一般人來說只是家常便飯,但對聾人來說,沒有字幕、沒有手語翻譯的畫面,他們根本不知節目所云。現時多個直播節目,甚至緊急風暴消息,都未能直接傳遞予聽障人士。有聾人團體屢次去信電視台要求增設手語翻譯被拒。通訊局昨(3日)終宣布,無綫電視須由明年7月3日起,每日播放提供手語傳譯的粵語新聞節目。 資訊節目無字幕 聾人難獲重要資訊 現時《電視節目守則》列明,節目須加入字幕,但直播節目無法加入字幕的問題一直對聾人造成困擾。立法會議員張超雄指出,直播的颱風消息、特別新聞或緊急政府公告等都不設字幕,聾人難以接收重要資訊,除令他們更容易受騙和遇上危險外,亦造成歧視。他指出「有些聾人的教育 …

專題

政府部門各自為政 缺統一機制處理塌樹

  • 新報人
  • 記者:李心怡編輯:陳正心
  • 2017-09-27

每逢颱風季節,大量樹木遭強風吹倒。若塌樹斷枝狀態良好,可以回收再造,政府卻把塌樹直接送往堆填區。現時全港樹木分屬9個政府部門管理,各部門的處理手法不一,有環保團體倡議設立回收機制統一處理塌樹。 花槽太細泥土不足 樹難抵強風 截至今年9月,天文台已發出4個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颱風「天鴿」及「帕卡」更於8月底接連襲港,造成大量樹木倒塌。根據發展局的數據,樹木管理辦事處自今年1月至今共錄得8,152棵塌樹。長春社保育經理兼樹藝師許淑君表示,樹木會於最近兩次颱風來襲期間倒塌,大多因花槽太細,泥土容量不足,以致無法支撐大樹抵禦強風。 樹木管理分屬9部門 塌樹成廢物送堆填區 本港樹木依其種植位置,分別交由 …

專題

新田購物城延兩年開幕 運作疑「貨不對辦」

  • 新報人
  • 記者:李心怡編輯:陳樂彤
  • 2017-09-17

鄰近落馬洲皇巴站的新田購物城(The Boxes)計劃推遲近 2 年後,終預計於今年 8 月底正式營運,惟現時購物城與當初的規劃申請書有所出入,未有達成推動「香港製造」,以及推動初創企業及社企的意念。項目由提交申請至今,皆引起附近居民不滿,有居民批評現時的交通配套及道路規劃無法應付購物城所帶來的人潮,有區議員亦擔憂水貨客問題將加劇,影響居民生活。 商戶尚未進駐 距項目到期只餘一年   新田購物城佔地達 42 萬平方呎,預計提供 214 個舖位,據購物城的招商文件顯示,購物城內最小的舖位(316呎)月租超過 2 萬 4 千元;而較近正門的大型舖位(950呎)月租則超過 10 萬。 新田 …

專題

港吸大麻青年增 醫生:藥效存不確定性

  • 新報人
  • 記者:黃詠榆編輯:朱家俊
  • 2017-09-17

近年吸食大麻的青少年人數有上升趨勢,警方於 2017 年檢獲的大麻數量較去年同期增加。有吸食者認為大麻較香煙酒精「安全」,希望大麻合法化。惟精神科醫生指,吸食大麻的上癮性及致癌性仍未有確實答案。 因好奇初嘗自種大麻 不認同大麻為毒品 阿倫(化名)於 2 年前因好奇從外國網站購入大麻種子,於家中自行種植並吸食。他形容,吸食大麻後會變得懶惰、感官亦會放鬆及放大。阿倫指,吸食大麻的兩年間未曾上癮,更直言,若大麻具成癮性,他絕對不會吸食,「我想任何一個有正常社交網絡的人都不希望終日變成這樣」,強調無意嘗試其他毒品。 阿倫亦曾兼任賣家,向身邊好友兜售大麻,但後來因被捕風險大,利潤亦不高,很快便抽身離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