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戰友談雙學三子入獄 判決無阻爭取民主路
- 2017-09-08
- 專題
- 新報人
- 記者:陳菀雩編輯:冼康琳
- 2017-09-08
雙學三子黃之鋒、周永康及羅冠聰早前因2014年衝擊公民廣場案,被上訴庭改判即時監禁6至8個月。三人的戰友對重判結果感到擔憂,但揚言不會因此感到打壓,正積極思考爭取民主新出路。亦有學者認為,判刑反令分裂的泛民陣營重新組織,更能激起年輕人參與社運的鬥志。 戰友身陷囹圄感憂慮 林淳軒:「做埋佢哋嗰份」 上訴庭上月中接納律政司的刑期覆核申請,改判香港眾志主席羅冠聰和秘書長黃之鋒,分別入獄8個月及6個月。而因被判監3個月以上,二人五年內不得參選立法會,意味二人將缺席立法會補選及下屆立法會選舉。 香港眾志常委林淳軒與黃之鋒,早於6年前開始於「反國教運動」中成為戰友,林形容,判決他感到既擔憂又憤怒。更令林淳 …

九成受訪者不熟香港史 削弱「港人」身份認同
- 2017-08-01
- 專題
- 新報人
- 2017-08-01
自1997年回歸後,初中中國歷史科課程一直未有修訂,教育局前年成立專責委員會商討課程修訂事宜,並於9月29日正式展開諮詢。教育局曾於2015年11月尾舉辦教師諮詢大會,經諮詢後,考慮中史科新課程加入香港史,不設獨立篇章,突顯香港在中國發展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及影響,但預料多個牽涉中港關係的近代史事件,包括六七暴動經過、六四事件對港影響等不會詳述。從事歷史教育研究教學的李維儉老師指,香港史欠正規教育,令中學生對香港史認識不足,導致身份認同薄弱。 記者、攝影:莫詠儀 編輯:申開顏 受訪者不曉香港史 稱「從未聽聞」 本報於9月2日至9月6日,在街頭進行了一項有關中學生對香港史認識的問卷調查 …

心態配套未成熟 智慧城市或成空中樓閣
- 2017-06-24
- 專題
- 新報人
- 記者:翁梓欣編輯:冼康琳
- 2017-06-24
智慧城市為《香港 2030+: 跨越 2030 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香港 2030+》) 其中一個部分。 政府更聘用了顧問公司為為香港制定《智慧城市藍圖》並稱將於今年 7 月發表,展現 2030 年為止的規劃。「智慧城市」 主張以資訊科技令生活更便利,提升城市的管理效率及競爭力。但有意見指香港的創科發展氣氛欠佳, 政府各部門未能就計劃作相應配合,發展「智慧城市」困難重重。 推「智慧城市」 九龍東成首試點 九龍東是目前香港發展「智慧城市」的首個試點。 政府在 2012 年成立「起動九龍東辦事處」,有意將九龍東一帶發展為第二個核心商業區。而 2015 年施政報告提出「智慧城市」概念後,「起動九 …

免費電視歷變遷 廿載經營難度增
- 2017-06-23
- 專題
- 新報人
- 記者:陳泳珊編輯:鄧麗婷
- 2017-06-23
「電視撈飯」為不少港人寫照。回顧過去 20 年,由兩台競爭至一台獨大, 政府發牌照風波至新免費電視頻道成立。當中翻天覆地的變化,好比一齣電視劇,造就香港現時回歸以來最多的免費電視頻道的局面。 亞視倒閉成「一台獨大」 20 年前,香港只有兩間電視台——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無線) 及亞洲電視有限公司(亞視)。不少節目及劇集都廣受歡迎,像亞視的《尋找他鄉的故事》、《百萬富翁》、《我和殭屍有個約會》,或是無線的《男親女愛》、《溏心風暴》、《獎門人》等皆膾灸人口。 亞視亦有不少節目收視與無線匹敵。 但因節目不停重播,其後收視一直下降的亞視,於 2015 年因資金不足而不獲續牌,並於 2016 年結束廣播, …

新聞自由廿年屢受挫 網媒興起限制多
- 2017-06-22
- 專題
- 新報人
- 記者:陳雯懿編輯:郭曉韻
- 2017-06-22
自回歸以來,香港的新聞自由度不斷下降。根據無國界記者組織2017年最新公佈的「全球新聞自由指數」排名,香港僅位列73,相比2002年的第18名有天壤之別,是15年新低。言論空間收窄、新聞從業員遇襲事件頻生、媒體自我審查日益嚴重,情況令人擔憂。多位資深傳媒人批評政府及財團干預新聞自由,認為傳統的媒體將難以經營,網媒的興起帶來出路,同時亦面臨各種限制。 23條立法重創新聞自由 中國管治收緊 香港記者協會主席岑倚蘭指2002年前,中國對香港的管治並不明顯,中國駐香港大使如同隱形,不會在幕前出現,發揮到「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精神。她認為香港新聞自由受影響始於2003年政府欲立《基本法》第23條事件, …

憶雨傘運動 學運領袖各有反思
- 2017-06-21
- 專題
- 新報人
- 記者:李奕鳴編輯:陳正心
- 2017-06-21
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學聯)和學民思潮在 2014 年 9 月 26 日衝入公民廣場,演變成雨傘運動。回想過去抗爭,學運領袖各有反思。雨傘運動之後,香港八大專院校蔓延對學聯的不滿,各大專院校紛紛展開公投退出學聯,最終學聯只剩 4 間大專院校。有學者認為,退聯使之後的學生運動欠缺了領導者。 集會後提罷課 鼓士氣增關注 2014 年 8 月 31 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普選問題和 2016 年立法會產生辦法的決定》(831 決定),為香港 2017 年特首選舉訂立框架。 當中 1200 人的提名委員會、過半數提名入閘下限、只可有 3 …

工潮虎嘯風生 權益福利待改進
- 2017-06-20
- 專題
- 新報人
- 記者:陳翠珊編輯:鄭佩琳
- 2017-06-20
回歸以來,工人權益一直是社會一項重要議題。 要數香港的工人運動,不得不提分別歷時 36 及 40 天的 2007 年紮鐵工人大罷工及 2013 年葵青貨櫃碼頭工潮。事件過去數年,工人們早已回到工作崗位。有業界人士指,兩次罷工工潮完結後均有秋後算賬的情況出現。而且,工潮雖能令工資有所上調,但工作環境以及權益至今未有改善。 紮鐵界抗爭 36 日 成功爭取加薪減工時 2007 年 8 月 6 日,為期 36 日的紮鐵工人大罷工開始,多名工人於土瓜灣地盤內罷工爭取加薪以及增加休息時間。雖然工人原冀薪酬能上升至$950,以回復回歸時的水平,但最終只能爭取到日薪$860 及 8 小時工作。時任工人代表的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