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醫療、體育及環保

高爾夫球場欠監管 私人場貴 公眾場素質欠佳

  • 2014-11-24

政府以私人遊樂場名義,每年以低至一元租出高爾夫球場(下稱高球),但私人遊樂場入會費高昂,如香港中華游樂會的入會費高達40萬元,而公眾開放時間多在非繁忙時間,未能真正惠及市民;公眾高爾夫球場設施在數目、位置、開放時間及素質上,均不能滿足高球愛好者需要。香港浸會大學體育系副教授雷雄德表示,若政府有適當監管,私人遊樂場有助補充政府在康體設施上的不足。但亦有民間團體認為高球入場費昂貴,是「有錢人玩意」,無助體育發展。 記者:宋亮凝 編輯:葉考欣

踏扁帶走過香港

  • 2014-11-24

每逢星期二的中環碼頭,不難發現有一群年輕人聚精會神,游走在兩支燈柱之間、僅得半隻腳掌闊的「鋼線」。這種叫「走扁帶」的活動,是由登山者從走鋼線運動的基礎上改良而來,參加者需在離地約一米的繩上平衡,是一項能鍛煉全身肌肉協調的全身運動。若想追求更大刺激,更可將扁帶離地至一個人的高,或是到高山湖泊挑戰。 記者:黃綽淇 編輯:余庭瑋

創意藝術 治療心傷

  • 2013-11-08

「我不懂得如何用言語告訴人們,我為何悲傷、又有多痛苦。」馮穎茵憶述,眼看朋友喪生、自己意外受傷,那些創傷,她講不出口,很壓抑。直至參加表達藝術治療課程,在治療師的陪伴下,透過不停畫畫,又試過敲破玻璃瓶,用碎片黏成新的作品,情緒慢慢得到釋放,不再終日愁雲慘霧。「心病還須心藥醫」,藝術治療能令病人把負面情緒投射到作品,從而面對苦痛,克服陰影,治癒心傷。 記者:鄭秋玲 編輯:梁崇碧

刀片跑手 跑出我天地

  • 2013-11-08

運動過往被傷殘人士視為禁區,但隨著科技進步,以義肢代腳來跑步並非無可能。因一次車禍痛失右小腿的黎芷愉,以及天生左腳發育不良而截肢的許家桓,旁人或許以為二人要在輪椅上度過餘生,但他們卻毅然裝上刀片,穿起跑鞋,用「雙腳」跑出一片新天地。 記者:余庭瑋 編輯:梁偉聰

運動員 退役靠自己

  • 2013-11-08

香港早期的體育發展並不蓬勃,全職運動員被冠上「薪低」、「沒前途」的標籤。近年有運動員疑因退役後未能適應社會而自殺,外界批評政府對退役運動員保障不足。有退役運動員指出,政府投放在精英運動員的資源比非精英運動員多,但運動員亦應為自己作好退役後計劃,不能太依賴政府的幫助。 記者:李雲 編輯:易淑麗

合球場上 男女平等

  • 2013-02-23

【本報訊】在講求男女平等的香港社會,有一項男女同場競賽的運動正默默發展,合球場上沒有「埋身肉搏」的進攻,亦沒有「硬橋硬馬」的防守,只有靈活的身姿,以及尊重兩性平等的理念。 記者:李詩欣 編輯:彭玨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