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最新一期

港聞

0+3下有機構續推本地低碳旅遊 盼港人認識本土文化、保育生態

  • BNN廣播新聞網
  • 記者:陳佩彤、劉盈希編輯:鄧栩晴、Shek Cheuk Wing
  • 2022-11-07

0+3措施下,出境遊未完全恢復,不少人繼續參加本地遊。有導賞團推廣低碳旅遊,希望讓港人更了解本地的同時,亦能學會生態保育。 記者:陳佩彤、劉盈希編輯:鄧栩晴、石卓穎指導老師:呂秉權 緊貼更多資訊:http://spyan.jour.hkbu.edu.hk/Facebook:廣播新聞網 Broadcast News NetworkInstagram: hkbubnn #廣播新聞網 #BNN #生態遊 #香港低碳旅行團 #生態保育

港聞

【2022施政報告】新設基層醫療健康管理局統籌基層醫療 批准合資格內地藥物在港註冊

  • 新報人
  • 記者:吳 樂童編輯:符 芷琳
  • 2022-10-19

行政長官李家超今(19日)於施政報告宣布成立基層醫療健康管理局,制訂標準和設立質素保證機制,及重整公營醫院服務,包括縮短專科門診輪候時間、增加醫院基建及推廣「醫健通」,另允許合資格內地註冊藥物在港註冊及銷售。 李家超表示,公營醫院服務總開支超過80%,須就公營醫療服務負擔重的問題改革。他提出,醫管局將設立綜合診所提供跨專業支援,以縮短病人輪候專科門診的時間;協調轉介及安排跨科個案,並增加資源處理新症,目標在下年度將公營醫院內科專科輪候時間減少20%。 政府另將增加醫院建設,推行第一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料未來五年增設約4600張病床及約80間手術室,政府亦擬立法規定於「醫健通」上載更多類別的 …

專題

摒棄成見認識性 從心治身的療法——性治療

  • 新報人
  • 記者:陳洛蕎、黃 可兒編輯:尹寶盈
  • 2022-05-31

根據香港性教育、研究及治療專業協會2021年調查,疫情下港人的性功能及性滿意度減弱,而近月香港大學更指出新冠病毒或會影響男性生育能力。但除了這些問題,社會亦存在不少有關性的迷思,如性交時會產生痛楚、性事不合是先天注定等。避忌談性亦令「性」更為神秘,受社會風氣影響,男女即使性生活出現障礙也難於啟齒,延誤求醫往往令問題漸趨嚴重,引起負面情緒及造成伴侶關係出現裂縫等。其實,性問題亦有「藥」可醫,而這種「解藥」便是從心理治療改善生理問題的療法––性治療。 性治療師:性是終生課題  盼患者從治療過程中接納自己 有專家指出,性治療是心理治療中的一個範疇,以治療性功能障礙及心理障礙為主,如性慾不足 …

專題

港星帶動本地流行文化 疫情無減港人追星熱潮

  • 新報人
  • 記者:文 樂瑤、廖珮言編輯:姚超雯
  • 2022-05-29

「So I say I love you 只有愛恆久不枯」這句歌詞相信不少香港人耳熟能詳。香港流行音樂文化再度興起,本土明星亦重新回到鎂光燈下,他們的一舉一動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隨之而來的追星熱潮亦引人注目。明星代言的產品常被粉絲一掃而空,在街上的宣傳廣告成為熱門的「打卡位」、港人的「朝聖」之處。疫情下現場追星活動減少,但粉絲追星熱度反增,是什麼再次燃起港人的追星欲望呢? 社運引大眾關注本土文化 「貼地」明星成流行文化代表 本地明星的風頭無兩,男子偶像團體Mirror更是風靡全港,有學者相信,這是香港的本地文化重獲大眾重視的表現。澳門大學傳播學系助理教授、專門研究流行文化的學者李展鵬認為,「明 …

專題

默默無聞的世界冠軍--- 專訪氣槍實用射擊運動員謝濬謙

  • 新報人
  • 記者:何 嘉龍、符 芷琳編輯:姚超雯
  • 2022-05-27

「嘭!」的一記槍聲打響了比賽前奏,謝濬謙作為香港主場的代表出賽,在九龍灣國際展覽中心內將戰靶逐一擊落。隨着最後一下槍聲漸漸消散,第一屆氣槍世界錦標賽在港隊勇奪16面金牌後落下帷幕。獲得世錦賽U21(21歲以下組別)團體組世界冠軍的謝濬謙本以為如此戰果定能向大眾宣傳實用氣槍射擊運動,卻不料翌日的報紙隻字未提;努力爭得佳績的他,還被朋友以「槍王」嘲諷。奪冠的輝煌恍若一場夢,終被現實打回原形,多年來的不懈努力似乎只是徒然。 初登國際賽舞台碰壁難適應  奪冠證明自己卻遭質疑 說起謝濬謙的奪冠之路,那可謂是「驚險萬分」,就連他自己也坦言從未想過能獲此佳績。他憶述,作為比賽場地的「九展」寬敞無比 …

專題

靈性修行感悟人生 助迷失者克服恐懼 - 專訪身心靈治療師Gigi Chan

  • 新報人
  • 記者:鄭 敏婷、林 澤鋒編輯:尹寶盈
  • 2022-05-25

拿起敲棒,輕輕擊響地上大小不同的頌缽,沉穩的頌缽聲隨即傳遍工作室。眼前這位眼神柔和卻不失堅定的年輕女性,正是身心靈治療師Gigi Chan。她目前在社交平台分享身心靈資訊,同時就讀輔導學碩士課程,藉着靈性治療配合心理及輔導學,嘗試為迷失的人填補缺口。Gigi成長路上的經歷,引領了她踏足靈性領域,而追求身心靈滿足亦助她感悟到人生意義,踏出舒適圈。 童年創傷意外開始靈性修行  放下憎恨與原生家庭和解 在部分人眼中,靈性導師一職玄之又玄,認為他們懂得通靈,但Gigi的靈性導師之路背後卻暗藏着悲傷的故事。從孩提時期起,Gigi常常遭受來自母親的打罵,每每見到母親時總會感到焦慮和抑鬱,「形容為 …

港聞

第五波院舍爆疫揭癥結 照顧人手短缺該從何止血?

  • 新報人
  • 記者:李 朗僑、黃 嘉妍編輯:尹寶盈
  • 2022-05-23

第五波疫情重創全港院舍,超過九成安老及殘疾人士院舍爆疫。面對大量職員確診,院舍人手臨近崩潰,有院舍一度只剩數名員工可如常工作。為舒緩院舍人手危機,勞工處於3月放寬「補充勞工計劃」部分規定,批准院舍以月薪連津貼共逾3萬元輸入護理員,惟業界認為措施打擊本地員工士氣,反而行業吸引力低、缺晉升前景等癥結仍未獲解決。 人手緊張院舍瀕臨爆煲  「三工」替假質素參差 院舍大規模爆疫,不少照顧員因染疫缺勤,導致前線人手緊張。一間混合式津貼殘疾人士宿舍的護理主任李先生表示,他所在的院舍在第五波疫情中有約150名院友染疫,佔總人數的四分之三。他透露,2月中旬至3月時正值疫情高峰期,最嚴重的時候,轄下管理 …

港聞

政府立法暫緩追租 干預還是穩定市場?

  • 新報人
  • 記者:何 歡鳴、梁倩穎、朱 家頤編輯:姚超雯
  • 2022-05-21

本港第五波疫情嚴峻,人人自危,不少商戶面對市道低迷和限制社交距離措施,只能停業或結業。政府通過《商業租戶短期保護措施(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條例》,暫緩業主對17個「指定行業」採取追討租金、終止租約等相關法律行動,有效期3個月。有租户及中小業主認為政府多此一舉,反不如直接向商戶增撥資助來得實際;經濟學者則認為暫緩追租能於非常時期穩定市場,但強調政府必須適時「退場」。究竟「暫緩追租」是租戶的救命稻草,還是畫蛇添足? 暫緩追租不治標亦不治本 商戶促請政府直接補貼租金 隨着新一波疫情爆發,各行各業再受重創,尤其是第599F章《預防及控制疾病(規定及指示)((業務及處所)規例》規範的處所深受影響。位 …

專題

【人物專訪】自由攝影師梁奕豪:記者身份不再 記錄初心不變

  • 新報人
  • 記者:文 樂瑤、何 歡鳴編輯:姚超雯
  • 2022-03-11

2015年從香港浸會大學電影系畢業的梁奕豪,現時是一名「自由攝影師」。對此稱呼,他頗為無奈地表示,「動聽一點就叫自由攝影師,直接一點就是失業」。即使此刻不再是媒體攝影記者,他的鏡頭依舊聚焦於時事。正如梁奕豪所言「Once a(一旦是一名) 記者,Forever a (永遠是一名)記者」,他不是被記者的頭銜所吸引,只是他熱愛做的工作崗位剛好叫「記者」。   《立場》停運後失業 歎失投緣新聞機構 梁奕豪甫坐下來便笑着安慰我們,「放輕鬆,不用緊張,我也訪問過人。」這番話使他更像是與我們閒談的前輩,而不僅是一位受訪者。從記者變為受訪者,他並沒透露出半分緊張與不自在,而是處之泰然,將自己的故事 …

專題

【體育專題】源於體操走上街頭 疫情下的極限運動——街頭健身

  • 新報人
  • 記者:朱 家頤、李 朗僑、符 芷琳編輯:尹寶盈
  • 2022-03-10

雙手緊握直槓,利用腹部及手臂的力量撐起身體,使之與地面保持平行,雙腳在空中併攏——一面「人體國旗」於公園掛起,這看似違反人體力學的訓練正是街頭健身。街頭健身近年在本港掀起一陣熱潮,有人拍攝教學影片上傳網路,亦有人成立相關組織及舉辦訓練班。在新冠疫情期間,更有不少健身愛好者從健身房轉戰街頭,加入街頭健身行列。這項運動究竟有何吸引之處? 街頭健身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 年代,一開始着重徒手訓練,利用街上有限的健身設備如雙槓等訓練身體,並提倡在任何地方、時間,結合自身體重作運動訓練,即所謂「自重式訓練」。2002年隨着社交媒體及Youtube的興起,網路上出現一群由美國黑人組成的街健團隊「Ruf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