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
【副刊】 Hip Hop「疫」境崛起 唱出叛逆心聲
- 2024-07-11
- 副刊
- 新報人
- 記者:李子昕、梁彧睿編輯:雷 家寶
- 2024-07-11
Hip Hop 音樂曾在香港引起熱潮,惟熱度未能延續。疫情期間,不少Hip Hop音樂活動捲土重來,其他曲風的歌手與Hip Hop 歌手推出合作曲目,令 Hip Hop 的熱度持續升溫。Hip Hop以反叛形象深入民心,透過歌詞反映社會現況,近年更逐漸登上大型舞台,是次熱潮不減反增, 更帶來屬於香港的Hip Hop音樂。 Hip Hop「疫」下回歸大眾視野 早期香港Hip Hop音樂以 LMF、農夫為代表,後來《中國有嘻哈》的節目和《火炭麗琪》等 Hip Hop 歌曲,一度短暫在香港興起一股 Hip Hop 熱潮,但都只是曇花一現。 疫情陰霾下,是香港Hip Hop活動最多的一年 …
【新聞專題】先導計劃八年 私院收費仍欠透明 套餐式收費遙遙無期
- 2024-07-10
- 港聞
- 新報人
- 記者:李春燕、陳嘉潁編輯:陳 鈞延
- 2024-07-10
「你唔會知道收費點收,基本上我每次入院都發現醫院收費係比較混亂 」,因健康問題要經常進出醫院的黃女士慨嘆道。 政府於2016年推出私家醫院收費透明度先導計劃,希望藉此提高私家醫院收費透明度。可惜政策推出至今近八年,仍有私院求診人士表示,政策無助解決收費模糊問題。關注病人權益組織建議,應在全港私院實施套餐式收費,進一步保障病人權益。 私院收費混亂 病人要「心水清」核對帳單 黃女士 2019年在港怡醫院進行切除膿瘡手術後被誤收費用,「就好似做功課要對咁,譬如嗰日我究竟食咗啲咩藥,需要自己都好清楚,先知道有冇收錯。」 黃女士在手術後需於同一部位多次洗傷口,但發現醫院每次收費不同,她遂向醫院索取收費單 …
【新聞專題】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 初衷為誰? 參與是誰?
- 2024-07-02
- 港聞
- 新報人
- 記者:黃佳穎、曾煥芝編輯:柯 慕蓉
- 2024-07-02
近年政府大力推廣各種大灣區實習和就業計劃,鼓勵香港大學生到大灣區工作。其中「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大學畢業生只需持有香港身份證便可申請。計劃試行兩年間已花了逾億元,但屢遭立法會議員批評計劃資源錯配,未能吸引香港本地青年參與。試行期間的問題未解決,去年計劃轉為恆常化,無論是僱主抑或學生反應似乎更加冷淡。那麼計劃恆常化有何實質成效?初衷能否實現? 試行兩年政府津貼1.17億元 公帑用在誰身上?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於2021年推出試行,鼓勵大學畢業生到大灣區工作,獲月薪最低$18000港幣,政府會補胋每月1萬元給企業,最長18個月。勞工處指試行兩年,向企業發放了1.17億港元津貼,去 …
【新聞專題】自動車測試近七年仍在起點 香港與世界的距離
- 2024-06-16
- 港聞
- 新報人
- 記者:李景琳、曾婥嵐編輯:文栢源
- 2024-06-16
香港出名人多車多,路窄多彎,這些特點都影響到自動車在香港的發展,「我哋高密度(城市) 嗰個場景喺外面都無,所以我哋對無人駕駛嗰個安全要求會更加高 。」香港創科發展協會主席陳迪源道出了在港發展自動駕駛的挑戰。除了安全考慮外,有保險界人士指出,自動車要在港普及需先釐清責任問題,亦需法例配合。 自動車七年前開始在香港起動,在不同試點測試,但時至今日仍然是測試階段,相比其他地方已經有載人服務,香港自動車發展是否停滯不前?運輸署不認同,稱是一直進步,又說今年3月修例後,容許在公路測試,相信未來會有更多自動車在港行駛。 各地自動駕駛發展步伐不一 香港仍原地踏步? 香港自今年3月起容許自動車在公路上測試, …
【人物專題】石家俊手繪暗黑風格 用動畫勾畫真實故事
- 2024-06-09
- 港聞
- 新報人
- 記者:符文詩、劉昉晴編輯:伍俊熹
- 2024-06-09
桌上的手稿全以鉛筆或炭筆勾畫,這是動畫師石家俊對作品的堅持。他多年來作品都是用手一筆一筆繪畫再製作動畫,為的是筆和水彩在紙上留下的粗糙感,這份獨特之處也得到大眾認同,七年前憑畢業作品《暗房夜空》奪下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石家俊形容猶如一場夢,更謙稱運氣有加成。內斂、自認不擅辭令的他,卻直言動畫就是他的生命。 機緣巧合 進入動畫世界 2017年憑畢業作品踏上頒獎台,不過石家俊坦言未入讀大學前對動畫認知是小朋友觀看的卡通片。石家俊形容自己對文字和言語較不敏感,看電影時會比其他人更着重觀察畫面之間的轉變,中學時石家俊已對電影創作產生興趣。中學畢業後,惟成績所限,石家俊未能選取 …
【副刊】健球共融連繫能障人士與社會 打破公衆固有印象
- 2024-06-06
- 副刊
- 新報人
- 記者:賴姵伶、劉善怡編輯:伍思平
- 2024-06-06
「Omnikin !」的口號響起,擊球者將直徑約 1 米的巨型球擊出,發出「碰」的巨響,其他球員則全神貫注,奮力追逐,目的是不讓其落地——這就是健球的開場。健球是一項共融運動,有機構把它當作連繫能障學生與一般學生的橋樑,「我哋真係改變緊公眾對於能障同學嘅睇法,希望公眾知道能障學生都係我哋嘅一份子。」 健球起源於加拿大,是現時全球唯一一項可三隊同時作賽的運動,創辦人馬里奧德的初衷是希望讓一些不太擅長運動的人也能參與其中。作為本港近年新興運動之一,健球能應用於共融活動及比賽中,提供一個機會讓大眾重新認識智力或肢體有障礙的人士。 健球上手易 能障學生更投入 相比其他傳統運動如足球、籃球等,健球對選 …
惻隱之心鐵漢甘願負鉅債 送動物最後一程
- 2024-04-16
- 港聞
- 新報人
- 記者:李景琳、蔡琮崙編輯:陳 鈞延
- 2024-04-16
毛孩的性命何價,能夠讓一個彪形大漢不惜負六位數債務,一年四季不分晝夜、開著一輛小型貨車遊走港九新界大街小巷,幫那些不幸橫屍街頭的毛孩有尊嚴地走完生命最後一程。密密麻麻的屍蟲,血肉模糊的身軀,他了無懼色,戴上手套,輕輕地把毛孩裝進袋子,送他們到火化場。 這個鐵漢就是「執屍人」—— 貨車司機文哥。對於這份吃力不討好的差事,他說:「執起動物屍體,為他們善終,起碼內心好過一些。」 憑惻隱之心 不惜負債累累 文哥鐵漢的外表下,藏著一顆熾熱的惻隱之心;比起物質生活,他選擇隨心。2014年文哥在將軍澳送貨期間,在公園看到一隻小狗後腿「趷吓趷吓」,於是帶小狗到診所求醫。往後一至兩年小狗一直接受治療,期間文哥 …
【副刊】音樂-從街頭走上舞台 由表演尋獲商機
- 2024-04-09
- 港聞
- 新報人
- 記者:馬子釗、曾婥嵐編輯:高詠婷
- 2024-04-09
在旺角街頭,音樂及歌聲不絕於耳,途人不禁駐足觀看。街頭表演(Busking)在香港曾引起爭議—從發牌制度;旺角的「殺街」;再到疫情時限制。然而,疫後街頭音樂迎來新轉機,加上曾是街頭歌手張天賦成功走上頒獎台,街頭表演更令大眾接受。街頭歌手走入商場、餐廳、社交平台和大小舞台,繼續分享音樂,開創另一番事業。 商業市場需求增 街頭歌手有商機 William和Jayden是一隊街頭音樂組合,疫情期間才正式加入街頭表演的行列。Jayden坦言,當初他僅僅是為了「跟風」才開始音樂表演。他表示自己一直 「想做表演,但就沒有適合的平台」,故最終選擇了街頭表演。他們沒想到街頭表演給他們帶來了曝光機會,逐漸在社交媒 …
內地客旅遊模式轉變:從「爆買」到「深度遊」體驗
- 2024-03-29
- 港聞
- 新報人
- 記者:劉昉晴、馮藹怡編輯:伍思平
- 2024-03-29
今年元旦,大批即日來回的內地旅客在煙花匯演過後凌晨趕返內地,由於本港僅有皇崗口岸和港珠澳大橋通宵運作,導致不少旅客濟留香港。事件引起社會討論內地客旅遊模式的轉變,更有說法指近年越來越多內地旅客不過夜;然而數據顯示的情况卻並非如此。 根據旅發局數字,疫情前2018年全年的內地旅客入境人次超過5千萭,而復常後2023年全年內地旅客入境人次卻只有不足3千萬,相差接近一半。不過夜旅客一直佔內地旅客總數約六成,然而,2023年通關後不過夜與過夜旅客之間的差距卻收窄至接近五比五,反映過往以不過夜為主的內地旅客比例沒有增加,反而進一步下降。 然而數據顯示,內地旅客消費力明顯下降,傳統購物景點風光不再,更 …
六成藍籌股公司女性僱員少於一半 高層人員男女失衡較嚴重
- 2024-03-29
- 財經
- 新報人
- 記者:張 浩楊、張倩欣、程 偉軒、羅雨萱、馬 本德、黃思琦、黃凱晴編輯:張 浩楊、羅雨萱、程 偉軒、馬 本德
- 2024-03-29
性別平等的議題一直備受社會關注,漸漸亦成為企業的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ESG)永續發展策略中重要的一環。自2016年開始,港交所要求上市公司需要根據上市規則刊發ESG報告。企業在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方面的績效,漸漸成為了投資者評估企業經營的指標,亦是僱員選擇工作時,與薪資、福利等條件一同考量的因素。記者整理了80間藍籌股公司(截至2023年11月)在其2022年年報或ESG報告中所披露的整體僱員及管理層的男女比例和數目,發現在79隻有披露男女僱員比例的藍籌股中(攜程集團在截稿前未公布ESG報告),只有約三成、共24間公司的女僱員比例超過50%。相反,有55間公司的男僱員比例高於50%,當中有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