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最新一期

港聞

四廠清拆關注組促當局盡快回應訴求 不排除採取進一步行動

  • 新報人
  • 記者:潘明卉編輯:謝鎧文
  • 2021-09-06

政府早前宣佈清拆火炭穗輝、九龍灣業安、長沙灣宏昌及葵涌葵安工廠大廈,四廠聯盟清拆關注組今(6日)到九龍灣房屋署業安工廠辦事處遞交請願信,要求房委會及房屋署就有關清拆行動澄清及提高補償金額,有廠戶拉起橫額抗議清拆工廈。       關注組促請當局在明日(7日)立法會閉門會議上回應關注組遞交的申訴,例如「不遷不拆」或延長拆遷限期及提高賠償金。關注組代表批評政府是「打爛飯碗」,不少廠戶對突然宣布清拆感到非常憤怒和不滿。關注組冀當局在閉門會議後,不再錄音式回應,而是有建設性及正面回應廠戶訴求,若當局繼續漠視,可能會有進一步激烈行動。問及具體行動安排,關注組就指不方便透露行 …

港聞

《消費券一個月》年輕市民多選Tap & Go 又指應一筆過派消費券

  • 新報人
  • 記者:潘明卉、鄧栩晴編輯:林穎茵
  • 2021-09-01

於今年7月18日至8月14日完成電子登記及所有書面登記的市民,今日(1日)可領取第一期電子消費券。本報近半個月就首期消費券使用情況訪問了142名市民,發現較多年輕人選用Tap & Go拍住賞(Tap & Go),但當中有六成年輕受訪者對Tap & Go感到一般或不滿意,主要原因是支付平台不夠普及、無法使用實體卡及消費時或需分批支付。不少年輕人又認為政府應一筆過派5,000元,令他們能更靈活度地使用消費券。     市民:$2000不夠用 應一筆過派消費券 政府派發首批消費券已有一月,受訪的市民中,兩成人希望能一筆過領取5,000元消費券。林先生指:「 …

港聞

消防處修例 市民9月1日起可自行裝火警偵測器

  • 新報人
  • 記者:鄧栩晴編輯:林穎茵
  • 2021-08-26

  消防處修定《消防(裝置及設備)規例》,將獨立火警偵測器豁除於現行規例,即市民自行在樓宇及家居安裝偵測器。消防處形容,修例是拆牆鬆綁的利民措施,目的是鼓勵市民自行安裝獨立火警偵測器偵測火警,加強應急能力及逃生意識。   消防處今(26日)公布《2021年消防(裝置及設備)(修訂)規例》將於九月一日生效,加入獨立火警偵測器定義,和將獨立火警偵測器豁除於規例第6(1)和7(1)條的適用範圍,任何樓宇,業主、佔用人無須聘請註冊消防裝置承辦商,就可自行裝置的獨立火警偵測器。此外,業主和佔用人亦會豁免第8條有關須保持獨立火警偵測器時刻有效操作狀態,及每12個月由註冊承辦商檢查偵測器 …

港聞

從「同居」到「分居」:一對同志大學生的感情生活

  • 新報人
  • 記者:鄧澤旻、呂嘉琪編輯:趙婉婷
  • 2021-08-26

實施網課教學後的中文大學校園,依舊清幽淡雅,卻少了點嘻鬧、嘈雜的聲音。以往三五成群、花天酒地的宿友和通宵達旦趕課業的同學也彷佛銷聲匿跡,不見蹤影。夜䦨人靜,Patrick跟David回到這座見證他倆感情的校園,找個位置,憶起這三年半的旅程,從參加迎新營時一見鍾情,到雙雙遷入宿舍同居的時光。 比起從前看過的「同志」專訪,他倆自言,兩人同居期間並沒有甚麼驚途駭浪,而是更像「老夫老妻」般,每天過著「柴米油鹽」的家庭生活;最「深刻」的回憶,也是倆口子相依爲命,過著平淡如白水的日子。 豈料新冠疫情爆發之後,大學校方因應政府的防疫要求,開始實施防疫措施,並需大減宿位,迫使Patrick跟David兩人「被 …

港聞

雜耍改變人生 挑戰迎來突破——專訪女性雜耍表演者阿魚

  • 新報人
  • 記者:黃詠薇編輯:羅敏妍
  • 2021-08-25

「我叫阿魚,一條魚的魚。」短頭髮、黑框眼鏡、身穿運動服的阿魚看上去和一般人無異,毫不起眼;她鮮少與人對望,說話時總是喜歡擺弄自己雙手。害羞的阿魚是一名雜耍表演者,在示範各種雜耍技術時卻與平時判若兩人。她的身體配合富節奏感的音樂,輕輕一動,手上的道具就一下了在空中留下一道道殘影。她表演時兩眼全神貫注,而且表現得很自信。 「裸辭」學雜耍 入行處處碰壁 今年27歲的阿魚,是「香港雜耍之家」旗下一名雜耍表演者。她當年完成副學士課程後,曾在社福機構擔任文職工作,而這種每日如是的「朝九晚八」式工作,也使小魚感到生活沉悶。於是,她鼓起勇氣,毅然辭職並決意另覓出路,報讀在中學讀書時已感興趣的小丑表演課程。阿魚 …

港聞

教大調查指逾九成家長對子女升小一感壓力 學者倡疫下提供更多支援

  • 新報人
  • 記者:潘明卉編輯:王春媚
  • 2021-08-24

  新冠疫情持續,幼稚園多度停課或轉為網上授課,不少幼兒未完全適應好幼稚園生活,已要在新學年升讀小學。香港教育大學調查發現,超過九成的幼稚園高班(K3)家長在幫助子女升讀小一時感到壓力,過半受訪者更指其子女對升讀小一感到焦慮。學者建議為家長提供更多支援,適切地回應幼小銜接的需要。     近五成四家長表示子女出現焦慮  近九成九家長冀獲支援 教大幼兒教育學系在今年5月13至6月15日期間,向58間幼稚園及網上做問卷調查,共收回825名K3家長回應。調查結果發現,接近九成三受訪的K3家長對在疫情下教養子女感到壓力,主要壓力來源包括子女學習進度及行為問題。其餘原因則包 …

港聞

Podcast文化崛起 商業化發展前景仍未許樂觀

  • 新報人
  • 記者:蘇啟康、黃寶詠編輯:趙婉婷
  • 2021-08-24

Podcast一詞由「iPod」和「broadcast」組成,是以聲音為主的廣播節目,亦有人說是「聲音版」的YouTube。這類節目多為主持之間的傾談,題材五花八門,只要有智能電話在手,人們就可無時無刻收聽節目。收聽電台以往會被年輕人視為老一輩的玩意。近年來Podcast文化在兩岸三地崛起,不難見到男女老幼以 Podcast消閒娛樂,甚至有些愛好者自行錄製Podcast節目,吸引同類愛玩者收聽節目。有學者認為港人的生活習慣和文化未足以帶動Podcast文化流行,但亦有Podcast主持人認爲,近年的公民思潮覺醒,可帶動本港Podcast產業的發展。 訴說社會荒謬 抒發心中壓抑 《點解我唔明》就 …

中環街市活化後試業首日人流旺 商戶冀港人多支持

  • 2021-08-23
  • 新報人
  • 記者:潘明卉編輯:王春媚
  • 2021-08-23

  關閉18年的三級歷史建築中環街市經市建局修復活化後,今日(23日)開幕試業,大批市民到場參觀,現場一度十分擠迫。有商戶對未來營運持樂觀態度,指疫情下中環街市或能成為熱門景點,吸引港人前來消費。但亦有市民指商戶欠缺特色,難吸引再次光顧。     歷史價值吸引進駐  商戶:疫情下「有危就有機」 中環街市活化後,除零售及餐飲,亦有展覽及表演場地,首階段試業已吸引70多間商戶進駐。推動長者就業的社企「銀杏館」也在街市開士多,行政總裁麥敏媚指,中環街市集歷史價值、香港人回憶及懷舊於一身,十分切合社企推動長者就業的信念。麥敏媚指中環街市陪伴許多長者成長,長者對重遊舊地都感 …

港聞

城市浪費遇剋星 剩食回收成風氣

  • 新報人
  • 記者:張詩朗、劉穎慧編輯:趙婉婷
  • 2021-08-23

打開網上討論區,不時看見「一人一樣屋企過期食物」的帖文,當中不乏「82年百事」、「過期 10年罐頭」等生活笑話分享。據統計,香港每天浪費的廚餘高達3,600噸,重量相等於300架雙層巴士,其中部分被丟棄的食物可供食用。面對龐大的食物棄置量,有機構組成社區義工團隊,收集蔬果麵包後再轉送給基層。更有初創企業將剩食投入其他市場,推動可持續發展。 區內建街市網絡 贈送蔬果予基層 正值炎熱的五月,未及正午,熾熱的陽光就灑落在人頭湧湧的街市,一群身穿橙色衣服的人在市內穿梭,從檔販手上收集各種蔬菜,把藍色的膠箱擠滿──他們就是食物回收機構「食德好」的團隊。 「我們今日第一次嘗試早上10時收瓜菜。」「食德好」 …

港聞

【港大學生被捕】港大:不評論 學生:對校方很失望

  • 新報人
  • 記者:鄧栩晴編輯:林穎茵
  • 2021-08-18

  對於四名港大學生因涉嫌違反國安法被捕,港大回覆傳媒指案件正在調查中,目前不適宜評論。有港大學生對校方非常失望,認為港大沒有保護學生,更譴責學生會,要他們承擔法律風險。     港大學生彭同學表示對事件很痛心。她認為,被捕學生是一些有承擔、有勇氣去擔仼職務的人。她認為,學校本來是一個讓學生知錯能改的地方,而且學生會在通過動議後的第二天,已經馬上道歉,部分人請辭:「但李國章(港大校務委員會主席)沒有想放過他們,不讓他們進入校園,要他們承擔法律風險,更譴責他們,感覺像港大不但不保護自己的學生,還推他們去死。」   彭同學又表示,不論是這次評議會風波,抑或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