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港聞

港聞

中大調查:僅兩成半有意接種疫苗 近六成人支持警察消防等強制接種

  • 新報人
  • 記者:尹寶盈編輯:林穎茵
  • 2021-06-03

中大醫學院調查發現,約六成受訪者同意接種疫苗最為有效抗疫,但僅兩成人願接種,醫生指是因為接種後死亡及嚴重副作用個案引市民憂慮,造成「疫苗猶豫」。調查亦顯示,近六成受訪市民同意部分人士強制接種疫苗,包括警察、消防員等。 六成人同意疫苗最有效抗疫 僅兩成半有意接種 香港中文大學於4月23日至5月8日期間,以電話形式訪問1200名成年人,了解有關接種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的取態及原因。當中63.7% 受訪者同意「接種疫苗是現階段抗疫最有效的方法」,有24.7% 人打算於未來六個月內接種或預約接種疫苗。 中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系主任陳基湘指,調查反映市民認同疫苗接種有效社區抗疫,而不接種主因為資訊不足及 …

港聞

支聯會:維園燭光不是唯一方式 市民可六四當日在全港亮起燭光

  • 新報人
  • 記者:潘明卉編輯:林穎茵
  • 2021-06-03

明日(4日)是「六四」三十二週年,亦是《國安法》通過後的首個「六四」。警方繼去年再次以疫情為由,反對支聯會舉辦六四遊行和維園燭光晚會。支聯會表示,燭光晚會是過去三十年最成功的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望市民力所能及、安全地悼念六四,令燭光每年都能延續下去。   疫情不能永遠作為禁止的原因 明年會繼續申請遊行集會 早前支聯會就警方反對六四遊行及維園燭光晚會提出上訴,最終遭駁回。支聯會常委盧偉明對此表示,警方或特區政府不能永遠用疫情作為原因去禁止或反對。支聯會明年會繼續申請遊行集會,他有信心在未來可以重返維園。     盧偉明又指,《公安條例》針對的是遊行和集會,其他悼 …

港聞

小店稱電話卡實名制減生意 手續繁複需時間人力

  • 新報人
  • 記者:鄧栩晴編輯:林穎茵
  • 2021-06-02

政府公佈電話卡將採實名制後,有電話卡專買店相信生意會大減,交易比以往繁複,或需更多人力物力和資源。有店舖稱只會提供網址給客人自行登記,不會要客人提供個人資料,而主力做外傭電話卡店舖則指會協助顧客登記。有市民擔心個人私隱長期被政府監控,手機資料易外洩。餐廳和運輸行業表明不太擔心,又指本身已參加電訊商上台計劃。     有專買電話卡和數據卡的店舖相信立例後生意會受影響,店舖負責人陳先生指現在普遍客人主要用數據,不太需要電話號碼,「市民登記完10張後,用完所有數據再需要用的話怎麼辦呢?這都給電訊商賺,我們小店沒得賺。」被問到實施後會否幫客人登記,他則指「當然要了解零售商和批發商將 …

港聞

政府消息:預計本星期內批准復必泰接種年齡降至12歲 許樹昌:外國研究指12-15歲青年接種後未有嚴重如面癱副作用

  • 新報人
  • 記者:姚超雯編輯:林穎茵
  • 2021-06-02

  疫苗顧問專家委員會今日一致通過降低復必泰接種年齡至12歲,政府正審視建議,消息指預計今個星期內可公佈決定。政府專家顧問、香港中文大學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指,外國數據證明復必泰疫苗對12-15歲青少年的保護率為100%,接種後亦無嚴重的不良反應,中和抗體亦較16歲以上人士高倍多。有中學生表示擔心疫苗副作用,視乎情況考慮接種。   12歲的陳同學說:「我不會冒險。」他表示暫時不會接種疫苗,亦不會因政府禁止未接種人士出入學校而接種。他又說曾有家人接種復必泰後感不適,因此對疫苗欠信心,若更多人接種疫苗後未有不良反應,才會再考慮。     60多歲的鄺婆婆 …

港聞

47%受訪者支持平反六四自03年新低 支聯會:社會環境增市民無力感

  • 新報人
  • 記者:陳洛蕎編輯:王春媚
  • 2021-06-01

  香港民意研究計劃最新調查顯示,支持平反六四的受訪市民有47%,較去年大跌13%,創2003年以來新低;不支持平反六四的就上升至28%,創2006年以來新高。支聯會秘書蔡耀昌,指數字未能反映未來趨勢,認為民意依然清晰看到較多人支持平反六四,但承認社會環境增加市民對六四的無力感。 香港民研在5月17至21日,以真人用電話隨機抽樣訪問1004名市民對六四事件的看法,亦發現市民對六四評價有變,當中42%受訪市民認為北京學生做法正確,較去年下跌11%,是自2002年以來新低;認為錯誤的則佔22%。54%受訪者認為中國政府處理錯誤,較去年大跌12%,同樣是自2002年以來最低;認為正確的上升 …

港聞

林鄭月娥:「結束一黨專政」口號是否違法難由特首回答

  • 新報人
  • 記者:盧芍霖編輯:王春媚
  • 2021-06-01

本周五是六四事件32周年,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早行政會議前見記者,被問到是否依然認同前中聯辦主任王志民所講,「結束一黨專政」口號是偽命題,林鄭月娥表示,過去兩、三年發生很多事,國安法實施後對香港有很大影響,不能夠假設社會沒有產生任何變化,又指問題複雜,難以「是」或「否」回答,相關情況應交由執法機關及司法機關負責。 她重申,根據基本法,香港是中國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同時享有高度自治,但是直轄中央管理,不存在可做違反國家憲法的事。她指根據《國安法》任何人組織、策劃、實施或參與實施以非法手段顛覆國家政權,即屬犯罪。 林鄭月娥又指,港區國安法將於月底實施一周年,到時將要向中央提交報告,但受法律所限,報告不 …

港聞

理大研發新型納米材料幫助治療腫瘤 增病人存活率

  • 新報人
  • 記者:龍德文編輯:王春媚
  • 2021-05-31

香港理工大學成功研發新型仿生納米材料,實時追蹤腫瘤發展及治療過程,並能結合免疫療法及光熱治療,增加癌症患者存活機會。 研發團隊設計的新型仿生納米材料,採用了超薄的「鐵磷硒」,上面附載用於免疫治療的抗PD-1多肽,再由腫瘤細胞膜包裹,經注射進入人體治療癌細胞。 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系盧煒森博士指,納米材料外圍由腫瘤細胞膜包裹,更能接近腫瘤癌細胞。鐵磷硒本身具備光熱轉換功能,可以透過近紅外線照射產生大量熱能,直接將腫瘤細胞殺死。光熱同時可以促進免疫治療,達至協同效應。 仿生納米材料有三種成像功能,能協助準確追蹤和定位腫瘤位置,同時觀察及治療腫瘤,達到「診療一體化」。 研究團隊以有皮下結腸癌的小鼠 …

港聞

年輕一代欲移居 香港不再自由?

  • 新報人
  • 記者:DMC編輯:DMC
  • 2021-05-31

香港近年政治環境動盪,令不少港人萌生移民意欲。我們訪問了多名年輕人,細說他們遠走他方的原因,以及離鄉別井的思緒。 記者: 司徒國成 張家禧 張栩安 劉芷昕 尹寶盈 (圖片來源:Prostock-studio) 「希望有機會能回到香港,始終離開得太倉猝,有很多未完成的事,未好好道別的人,有太多東西要梳理。」 今年二十歲的「小希」(化名),因為是當時其中一名理大圍城登記資料離開的示威者,怕被政府「秋後算賬」,而選擇離開香港,到訪英國。提及離開過程時,他形容為「困難重重」,例如要提前準備過境時的問題,以防有任何懷疑,又要刻意先到德國再轉乘到英國,避免行蹤被暴露。 小希表示,縱然寄人籬下,但仍然心繫港 …

港聞

社運後的學生會陷入困境 歷任學生會幹事面臨挑戰

  • 新報人
  • 記者:鄧文滔、黃詠薇編輯:羅敏妍
  • 2021-05-30

自2014年香港發生「佔領行動」後,各大學的學生會便與社會運動畫上了等號。隨著「佔領行動」的結束,香港社會的政治氣氛明顯減退,學生會亦只能重新投入校務,為校園内的學生提供服務。不過,2016¬¬年旺角衝突事件的發生、以及隨後的立法會宣誓風波,又令大學學生會重回社運軌道,並不時公開發表聲明,表達其對社會事件的關注和立場。 反修例運動在2019年爆發後,香港各大學的學生會更成為運動的「風眼」,部份在任的學生會幹事積極發聲,一些學生會「老鬼(即前學生會幹事)」亦以新的身份再次參與社運。在反修例運動結束後,在歷任學生會幹事中,有人選擇流亡海外、有人本來想改變校內制度,但現在卻要爲了完成學業而被迫遵從制 …

港聞

身兼父職的設計師Jeffrey Yeung: 以「小誌」表達自我回應社會

  • 新報人
  • 記者:高諾恆、莊紫珊編輯:趙婉婷
  • 2021-05-29

Jeffrey Yeung配戴黑色口罩、黑色鴨嘴帽,再配上掛在帽子上的透明眼鏡,還有左手前臂上的紋身,正是一般人眼中的「型格」的設計師形象。衣着冷酷的他,說起話來卻是個離不開自己妻兒的溫暖。身兼工作和父職的他,一向喜愛進行小誌及拼貼製作,從2014年起,他才正式開始創作「小誌」至今。在2019年反修例示威愈演愈烈之際,Jeffrey亦有把社運元素加入其作品之中,但他並無意在作品中加入任何本土或社運的寓意,反而認為小誌只是記錄生活的一部分、更是表達自我的渠道。 在機緣巧合下接觸「小誌」 因自由而迷上 「小誌」是「書」的雛型,以拼貼、繪畫、寫作、攝影、剪裁等方式組成,內容和形式不受限制,人們可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