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本土思辨 民族論城邦
- 2015-03-01
- 專題
- 新報人
- 2015-03-01
特首梁振英於今年的施政報告中,公開批評香港大學學生會編委會《學苑》出版的「香港民族‧命運自決」刊物及書籍《香港民族論》,一時間,本土論再次引起社會人士熾熱討論。不少人將人稱「國師」,現任嶺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陳雲所著的《城邦論》與《民族論》相比較。本土論是否鼓吹港獨?《城邦論》是否天馬行空?《民族論》是否更前衛?兩論又是否互不相容?陳雲與《學苑》前總編輯梁繼平,一位生於英國殖民時期,一位在主權移交後開始懂事,二人應本報之約,兩代人一同談論本土。

工廈商戶違法經營 政府部門執法不力
- 2015-03-01
- 專題
- 新報人
- 2015-03-01
政府在2010年4月推出「活化工廈」政策,讓業主免補地價改變工業大廈用途,以帶動工業區轉型。政策推行5年,不少非法經營的商戶進駐工廈。有區議員指違例使用工廈帶來「隱藏危機」,儘管有條例規管,有關當局卻甚少主動執法,讓工廈商戶違規經營的情況惡化。

人老心不老 身體力行表達政治訴求
- 2015-03-01
- 專題
- 新報人
- 2015-03-01
長者政治參與的形象多與「維園阿伯」及「建制派的蛇齋餅棕」掛勾,但隨著各種社運爆發,他們的身影漸漸在不同政治活動上出現。因參與雨傘運動而為人熟悉的細黃伯至今仍堅守添美新村,繼續為公義發聲。除了一班上街爭取民主的長者外,政治版圖另一端有反對泛民的長者用筆桿發聲,表達不滿。

福利政策支援不足 三成長者仍捱窮
- 2015-03-01
- 專題
- 新報人
- 2015-03-01
香港人口持續老化,今年施政報告提出預留五百億支援市民的退休生活。根據政府統計處2013年貧窮情況報告,恆常現金津貼政策介入後,長者貧窮率比2012僅下跌了2.8%,即一百個長者當中只有三個「脫貧」,全港仍有大約三成長者被界定為貧窮。扶貧委員會主席林鄭月娥指貧窮率下降,是政府推行的長者福利政策漸見成果,令不少長者生活得到改善。但有長者認為現時政府的支援依然不足,學者批評現時福利政策仍需改善。

傘落區議會-經驗不足成阻礙
- 2015-02-23
- 專題
- 新報人
- 2015-02-23
歷時79天的雨傘運動,隨著留守銅鑼灣的佔領者高呼「我要真普選」被警方帶走而落幕。不夠一個月,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便向國務院提交民情報告,隨即宣布啟動政改第二輪諮詢。但一班佔領者為延續民主運動的理念,嘗試將抗爭的戰場,從街頭轉入制度體系,由佔領區搬到區議會選舉。但有議員卻認為,大部份參選人士只參與過「雨傘運動」,在地區議題上沒有往績,難能說服區內市民投他們票。


假離婚騙公屋 體恤安置成上樓捷徑
- 2015-02-23
- 專題
- 新報人
- 2015-02-23
香港市民對公營房屋需求急切,輪候公屋時間最少也要三年。房屋署除了用公屋計分制分配公屋,亦會為有個別困難的申請人提供體恤安置,讓單親家庭及家庭暴力受害者,於三個月內獲派公屋。但本報記者發現有人利用房屋署體恤安置的漏洞,以假離婚騙取公屋,將輪候時間縮短至三個月,對輪候冊上苦苦等候的家庭造成不公。

岩洞發展隱藏的危與機
- 2015-02-23
- 專題
- 新報人
- 2015-02-23
政府近年積極尋求更多土地供應,並計畫發展地下岩洞,安置社區設施,將土地進行多層發展,疏導人流和車流。 岩洞開發在香港已不是新鮮事。1995年竣工的赤柱污水處理廠、位於港島中西區的廢物轉運站,以及狗虱灣的爆炸品倉庫等,都是香港成功建成的岩洞項目。有工程師指,近年本港岩洞運用並不多元化,應仿國外新穎的項目大力發展;但有學者認為開發岩洞作用不大,而且範圍有限,成效甚至低於發展地下空間。

政制不公 民怨積累 抗爭一觸即發
- 2014-11-25
- 專題
- 新報人
- 2014-11-25
由9 月22 日學聯正式發起為期一星期的罷課,及後與學生率領群眾衝入公民廣場,三子提早「佔中」,警方施放催淚彈,發展到市民自發佔領多個路段及地區。是次抗爭被外國媒體稱為「雨傘革命」,其規模之大,參與民眾之廣及時間之長,屬回歸後首次。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時事評論員黎則奮認為由於政治制度不公平引發許多民生問題,市民對政府積怨已久,這次抗爭的民怨大爆發絕非偶然,學聯常委梁麗幗坦言沒預料過運動急劇轉變。 記者:王丹麟 編輯:莊禮傑

美容廣告當分享 恐違《商品說明條例》
- 2014-11-24
- 專題
- 新報人
- 2014-11-24
美容博客(beauty bloggers)及Youtuber透過社交網站上載文字圖片及影片,分享美容心得,深受不少「貪靚」女性追捧。但有網民踢爆個別博客收取品牌公司酬勞,佯裝分享個人經驗介紹品牌產品,誤導消費者。有律師指「廣告式」美容分享,若沒有申明與品牌有廣告合約關係,即涉嫌違反《商品說明條例》。可是,「廣告式」美容分享的個案大多證據不足,難以檢控。 記者:林美欣 編輯:李慧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