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親歷六四 用筆與畫面紀實
- 2015-05-17
- 專題
- 新報人
- 2015-05-17
廿六年前,一場政治運動在北京如火如荼地進行,轟動全國;然後在一夜之間,市面回恢復平靜。六月四日是中國最大的禁忌,對內地而言,它如同平常之日;對香港一班新聞從業員及攝影師來說,當時的每一幕仍歷歷在目。廿六年前的商業攝影師謝明莊、攝影記者黃勤帶、記者陳天權及電視台攝影師王方寧毅然赴京,拿起鏡頭或執起筆,親手記下民運的起伏。

師生勿忘六四栽種民主廿六載
- 2015-05-17
- 專題
- 新報人
- 2015-05-17
每年六四集會,悼念六四亡靈的星星之火由一枝枝的蠟燭傳遞開去,照亮整個維園。廿六年過去,不少曾經歷六四的教師仍在校園裡教導學生六四的歷史真相,點燃下一代的燭火。

面向中華立足本土 一代人的兩種六四價值
- 2015-05-17
- 專題
- 新報人
- 2015-05-17
一九八九年春夏之交,北京天安門前的一場民主運動在軍隊鎮壓下結束,人潮散去,遺下血腥和煙硝味;另一邊廂,香港人打破一貫的沉默,發起大規模的遊行聲援運動。十年人事幾翻變,曾幾何時,出席六四燭光晚會悼念死難者是一件平常事;今日的新一代對身份認同產生懷疑,更出現「六四與我何干」的聲音。二十六年過去,新一代年輕人如何定義六四?張秀賢,中文大學學生會前會長,認為六四的歷史不能被抹掉,堅信其對本土的意義重大而久遠;張崑陽,浸會大學學生會外務副會長,明言「保住香港」比「建設民主中國」更為重要。

公民教育愛國化 或淪翻版國教
- 2015-05-17
- 專題
- 新報人
- 2015-05-17
港府在2012年意圖強推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結果引起十二萬人佔領政總。雖然政府最後擱置計劃,國民教育並沒因而消失,反而在「公民教育」的糖衣包裝下繼續進行。公民教育委員會設有國民教育小組,負責資助和宣傳國民教育的活動,名義上向學生推廣國民意識,實質上派發予中小學的教材只「報喜不報憂」,甚少提及中國負面的資訊。

佔領後次輪政改諮詢 學生參與度再跌
- 2015-04-13
- 專題
- 新報人
- 2015-04-13
雨傘運動歷經七十九日,五十萬人曾為爭取公民提名而留守街頭,大專學生更是主導運動的核心分子。佔領告一段落後,政府一月初隨即展開為期兩個月的第二輪政改諮詢。次輪諮詢於三月七日結束,本報在八間大專院校進行參與政改諮詢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大專生於政改諮詢的參與度偏低,近八成受訪者曾參與去年的雨傘運動,但曾參與首輪或第二輪政改諮詢的人數不足一成。

後雨傘時期 民主種子深植大專院校
- 2015-04-13
- 專題
- 新報人
- 2015-04-13
香港的七十年代被稱為學運的火紅時代,學生走在不同社會運動如保釣運動的前線,孕育出不少至今仍活躍於政壇的中堅份子。八十年代面對中英聯合聲明的談判期,學生喊出「民主回歸」的訴求,除了支持香港民主化,亦同樣關心中國的民主進程,然而隨之而來的是二十多年的沉寂。去年雨傘運動的出現令大專生於政界嶄露頭角,成為爭取民主不容忽視的力量。在七十九天的佔領後,他們繼續在校園埋下民主的種子,冀望開花結果的一日。

學聯被批流弊多 港大退聯引連鎖反應
- 2015-04-13
- 專題
- 新報人
- 2015-04-13
由學生主導的雨傘運動將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學聯)的聲勢推上頂峰。學聯在領導一場聲勢浩大的社會運動後,期間決策所引來的質疑與批評,引發香港大學在2月退出學聯,而中文大學、嶺南大學、浸會大學、理工大學等亦相繼成立「退出學聯關注組」,不滿學聯的種種體制缺陷。

本土思辨 民族論城邦
- 2015-03-01
- 專題
- 新報人
- 2015-03-01
特首梁振英於今年的施政報告中,公開批評香港大學學生會編委會《學苑》出版的「香港民族‧命運自決」刊物及書籍《香港民族論》,一時間,本土論再次引起社會人士熾熱討論。不少人將人稱「國師」,現任嶺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陳雲所著的《城邦論》與《民族論》相比較。本土論是否鼓吹港獨?《城邦論》是否天馬行空?《民族論》是否更前衛?兩論又是否互不相容?陳雲與《學苑》前總編輯梁繼平,一位生於英國殖民時期,一位在主權移交後開始懂事,二人應本報之約,兩代人一同談論本土。

工廈商戶違法經營 政府部門執法不力
- 2015-03-01
- 專題
- 新報人
- 2015-03-01
政府在2010年4月推出「活化工廈」政策,讓業主免補地價改變工業大廈用途,以帶動工業區轉型。政策推行5年,不少非法經營的商戶進駐工廈。有區議員指違例使用工廈帶來「隱藏危機」,儘管有條例規管,有關當局卻甚少主動執法,讓工廈商戶違規經營的情況惡化。

人老心不老 身體力行表達政治訴求
- 2015-03-01
- 專題
- 新報人
- 2015-03-01
長者政治參與的形象多與「維園阿伯」及「建制派的蛇齋餅棕」掛勾,但隨著各種社運爆發,他們的身影漸漸在不同政治活動上出現。因參與雨傘運動而為人熟悉的細黃伯至今仍堅守添美新村,繼續為公義發聲。除了一班上街爭取民主的長者外,政治版圖另一端有反對泛民的長者用筆桿發聲,表達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