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專題

專題

推翻議案難 無奈訴諸司法覆核

近年司法覆核許可申請的數目愈趨上升,當中不少申請牽涉政治爭拗及基建問題, 但基於三權分立原則,法庭難以介入議會及推翻其政治決定,故不少同類型的申請都難以獲批,有人更指司法覆核被濫用及成為「政治工具」,用作挑戰政府。

專題

區議會被架空 南區發展成亂局

為配合港鐵南港島綫(東段)工程,地政總署得南區區議會同意,將一塊南區地皮租予港鐵作臨時工地。然而,在工程後政府及港鐵卻未有仔細向區議會交代內容及延遲公開相關地籍圖,加上未有詳細審視區議會的建議,令區議會打算在該地皮發展安老院舍的計劃頓成泡影,浪費來之不易的土地資源。有區議員形容區議會為「無牙老虎」,意見被漠視亦不被尊重。

專題

學生組織政治化 6成學生支持參與政治

前學生組織學民思潮於早前宣布停止運作,前發言人黃子悅指學民思潮高度政治化,令組織難以進入校園推動公民教育和討論教育議題。記者調查發現,有超過一半的受訪學生不同意組織遇到阻力時,選擇退出組織或停止運作。有學生組織代表建議當組織面對阻力和分歧時,可改變其定位及方向。

專題

社區規劃存爭議公民決策參與

由過往的天星碼頭、皇后碼頭事件、時代廣場爭議,到最近的西環碼頭(西區公眾貨物裝卸區)規劃,掀起民間各種呼聲,反映現時社區規劃未「盡如民意」的問題。民間團體批評政府傳統「由上而下」的規劃方式,少有從社區及市民角度出發,未能回應居民真正需要。團體建議讓民間意見「由下而上」傳達,鼓勵公民共同規劃社區。

專題

私營街市外判 問題叢生 商戶嘆無奈 市民寧跨區

青衣長發邨街市自3月起,正式由包租商建華(街市)管理公司接手管理,雖然商戶如常營業,街市內卻民怨暗積,有商戶感被建華「玩弄於股掌之中」,敢怒不敢言,亦有街坊早已另覓買菜去處 。有經濟學者認為,建華或涉及反競爭行為,競爭事務委員會(競委會)應介入調查;政府亦可回購部分領展股份,以監督領展董事會的決策,保障民生。

專題

政黨財務欠透明 立法規管存分歧

香港的政治光譜越趨多元,由昔日泛民建制對立演變成泛民、建制及本土之爭。政黨數目日增,惟香港一直未效法其他國家和地區設政黨法,政黨只能以《公司條例》或《社團條例》註冊。然而,繼本土民主前線早前被揭發無任何註冊紀錄後,本報記者亦發現,建制派的香港經濟民生聯盟的公司註冊登記只有相似名稱的登記紀錄。根據現行法例,即使政黨向公眾募捐,亦無須公開財務狀況。據本報調查,9 成受訪者認為市民有權查看政黨的財務狀況。有學者建議政黨公開財政透明度,向市民問責。

專題

【人車同行】店舖阻街執法力度低 修訂草案難見效

立法會上月中三讀通過修訂《2015年定額罰款(公眾地方潔淨罪行)(修訂)條例草案》,有關措施最快今年9月生效,冀解決現時嚴重的店舖佔據行人路擺賣問題。市民形容現時情況險象環生,望政府能正視問題。北區區議員林卓廷預計修訂草案成效甚低,建議食物環境衛生署(食環署)應多加巡查及加強檢控力度以打擊違規店舖;深水埗區區議員劉佩玉則對修訂草案持觀望態度,認為政府應多管齊下解決店舖阻街問題。

專題

中資大肆收購港媒 港新聞自由受挫

近年中國大陸資金不斷湧入香港傳媒界,擔心此舉將使港媒於報道有關內地敏感議題時有所避諱,甚至改持親建制的立場。香港記者協會主席岑倚蘭憂慮前線記者採訪時,會承受更多來自高層管理人員的壓力和制肘,影響客觀報導,最後使傳媒機構的整體公信力下降。

專題

器官移植門檻高 自動捐贈難有成效

肺血壓高急需換肺的19歲少女勞美蘭,最終因未能移植合適肺部而死亡,美蘭的死,引起社會對香港器官捐贈率低的討論。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提出研究實施自動器官捐贈,以提高捐贈率,若市民生前沒有明確表明反對,死後將自動捐出器官。數千個等待器官捐贈的病人視自動器官捐贈如一道曙光,期待一旦落實執行,便可讓他們重獲新生。然而,有學者指,移植的器官須經過嚴格的檢查,而且保存時間有限,在現時緊拙的資源下,即使推行自動器官捐贈亦難解決捐贈率低的情況。

專題

網店涉違法售未註冊中成藥 缺政府監測

網上購物已成風潮,除了衣物、首飾、零食,連藥物亦可從網上購買。在社交應用程式Instagram上搜尋「中藥」標籤,出現過萬帖,當中不乏出售中藥護膚、減肥、保健產品的廣告。惟有賣家涉嫌在港出售未註冊的中成藥,衛生署回應指對網上零售中成藥未有監管,但警告任何人銷售未經註冊中成藥,則屬刑事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