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專題

港聞

賣旗制度設收入門檻 疫下NGO感困難

  • 新報人
  • 記者:劉鎧翹編輯:林穎茵
  • 2021-05-05

每年有不少志願機構都會申請「賣旗」,希望籌款幫補開支。但對小型非牟利組織(NGO)可謂困難重重,因社署規定有「收入指標金額」,在疫情下要達到下限,對NGO有一定困難,若達不到就有機會失去明年抽籤的資格。 2022至2023年度社會福利署(以下簡稱「社署」)「賣旗日」申請將於5月14截止。過去一年,受到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多個機構未能如期舉辦「賣旗日」。據統計,2021年1月至4月原有31個機構舉辦「賣旗日」,當中有22個機構取消,或轉為線上籌款。因不可抗因素而取消賣旗的機構,亦不保證獲得翌年「賣旗日」資格,必須按程序重新申請抽籤。要得到「賣旗日」資格,對NGO而言已經不容易,不僅要達到申請門 …

港聞

【湯家驊認為林鄭月娥連任未必是壞事】

  • 新報人
  • 記者:何琛然、梁朝威編輯:何琛然、梁朝威
  • 2021-04-15

繼行政會議成員葉國謙個人支持林鄭月娥連任之後,另一名行會成員湯家驊亦認為林鄭月娥連任未必是壞事,因為她願意平衡各方意見。被問到中聯辦被指協調選舉,湯家驊認為不構成犯法。 記者: 何琛然 梁朝威 指導老師:呂秉權

港聞

疫情來襲,球賽中止,宏願未了:球員跟教練萬念叢生

  • 新報人
  • 記者:鄧澤旻編輯:鄧文滔
  • 2021-03-21

「全港學界精英賽」是中學體育學界中最高級別比賽,只有港島、九龍區3個分組(D1-D3),以及新界6個分區甲組比賽的冠、亞軍隊伍,才可獲得參賽資格。球員跟教練們需先在分區比賽奪魁,繼而取得精英賽的參賽資格,才能一登教練跟球員們口中的「殿堂」。有中六同學視精英賽為告別中學球員生涯前「最風光的一仗」,有人甚至嘗試在精英賽奪魁,一嚐榮獲「最高榮譽」的滋味。眾球員為此日以繼夜抽空進行訓練,有球員更自嘲自己看似一名「全職球員」多於一名學生。 殊不知,隨著社會運動、疫情接踵而來,香港學界體育聯會(下稱學體會)再三延期舉辦學界體育比賽,令停賽期橫跨兩年,剛好使一位應屆中六學生運動員的排球「甲組賽」徹底泡湯;有 …

港聞

狹縫間的故事 樓梯舖記錄者莊盈:想為這個社會做點事情

  • 新報人
  • 記者:梁栩焮編輯:高諾恆
  • 2021-03-09

長沙灣青山道的唐樓群中,冒出一幢幢高聳入雲的新式樓宇;街道上一排排密密麻麻的小商鋪,夾雜一些新興連鎖餐廳,顯得份外格格不入。莊盈看到對面街道上人去樓空的唐樓,腳步便停下來並伸手指着,「曾經這裏有很多間樓梯舖,現在全都結業了。」然後向記者講述轉角樓的賣地歷史,她甚至連樓房的賣地年份和古蹟級別都記得一清二楚。她娓娓道來在這裏的經歷,走到二手書店門前時,她亦透露了這裏即將結業的消息。 比起社區導賞員,莊盈更像一位「原居民」,以「真情文字」、「實感畫作」敘述青山道的人和事。疫症來襲,她的留學計劃被迫取消,卻令她意外得到更多時間和機會觀察社會。莊盈開始記錄還有一息尚存的樓梯舖,令城市的溫度得以保持,讓更 …

港聞

發掘被遺忘的古蹟 拼湊昔日香港面貌

  • 新報人
  • 記者:蘇啟康編輯:張嘉敏
  • 2021-03-04

水務署在深水埗主教山施工時發現古羅馬式蓄水池,部分雖被拆毀,幸得將其保留,但事件隨即引起市民對古物古蹟的關注。另一邊廂,曾被評級的歷史建築仍被人忽略,對於如何發掘及評估舊建築成一大課題。有民間組織認為,古蹟保育不能單靠現行評級機制,更提出政府需全面改革系制;有建築保育學者則認為,古物古蹟辦事處(下稱:古蹟辦)以及古物諮詢委員會(下稱:古諮會)應擴大評級範圍,不單只為建築物評級。在古蹟保育及發展城市的議題上,城市應否做到「完全保育」、「完全發展」呢? 舊建築文物蘊含歷史價值 評級標準現缺陷失意義 在牛池灣斧山道上,車輛在馬路上快速駛過,路人在行人道匆忙行走。在一幢幢的住宅下,賓霞洞捲縮在一隅,它 …

港聞

【人物專訪:疫下救護 何憂何懼?】

  • 新報人
  • 記者:蘇雯慧、梁潔瀅編輯:蘇雯慧、梁潔瀅
  • 2021-02-17

近日,有消防員確診新冠肺炎。而過去一段時間,曾經有沙田、青衣、牛頭角和港珠澳大橋消防救護站的救護員染疫。 這些消防救護員,一年要處理近三萬宗同疫情相關的召喚。跟病毒日夕相對,到底,他們有何心路歷程和經歷呢?他們又如何保護他人、保護自己呢? 記者:蘇雯慧 梁潔瀅 指導老師:呂秉權

港聞

【BNN「逆行」系列紀錄片:《自力無障礙》】

  • 新報人
  • 記者:蘇雯慧、倪禮碧編輯:蘇雯慧、倪禮碧
  • 2021-02-08

全港大約有7萬至10萬名智障人士,大部分都屬輕度智障程度,有基本自理和工作能力。 疫情下,有智障人士由「被照顧者」變成「照顧者」,要獨力賺錢,照顧父母;亦有人自薦做關注組織主席,為其他智障人士爭取權益。 在過程中,他們的父母慢慢放手,不斷鼓勵,幫助子女自力更生。 在沿途,社會上的你我他,會否脫下有色眼鏡,讓他們「自力無障礙」? 記者:蘇雯慧 倪禮碧 指導老師:呂秉權

港聞

【BNN「逆行」系列紀錄片:《不紙於此》】

  • 新報人
  • 記者:陳詩雅、陳穎彤編輯:陳詩雅、陳穎彤
  • 2021-02-07

正所謂保護地球,人人有責,你又為環保出過幾分力呢? 有一樣可以回收、但港人經常棄置的廢物就是紙包盒,它們可循環再造成廁紙等有用物品,但港人每日人均丟掉1.5個,全年達37億個,加重地球負擔。 由於紙包盒不在日常的三色筒回收,加上疫情和政府支援不足,有心人想廢物利用,往往有如孤軍作戰。 記者:陳詩雅 陳穎彤 指導老師:呂秉權

港聞

【BNN「逆行」系列紀錄片:《茶涼人走?》】

  • 新報人
  • 記者:黃麗莎、李昌峻編輯:黃麗莎、李昌峻
  • 2021-02-06

《施政報告》連續兩年提出研究收回茶果嶺村等三個市區寮屋區, 用作興建高密度公營房屋, 預計2025年正式動工。 茶果嶺村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不少老街坊在此出生、結婚、開枝散葉、幾代同堂, 村民們多年來建立的親密鄰舍關係和感情, 又會否就此拆走? 記者:黃麗莎 李昌峻 指導老師:呂秉權

港聞

【BNN「逆行」系列紀錄片:《年輪 • 說》】

  • 新報人
  • 記者:高小柔、何琛然編輯:高小柔、何琛然
  • 2021-01-31

年月、經歷,寫下不同的人生故事。 歲月、風霜,刻劃一圈圈的樹木年輪。 22位長者,歷盡人生的高低起跌、悲歡離合。疫情下,他們在舞台相遇,一起回首前塵,抽出人生的歲月年輪,將歡笑、眼淚剖白人前。他們嘗試用舞蹈,將心結解開,與逝去的愛人再續前緣⋯⋯ 記者:高小柔、何琛然 指導老師:呂秉權